证治 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举。

  针灸 针入三分。不宜灸。

  按:阳池乃手少阳三焦所过之原穴。手表腕上陷中。从无名指本节直摸至腕中心陷凹处。如池状。故名阳池。下针时不可摇手。仰其指掌。则穴位明显。

  五、支沟(经穴)

  部位 在腕后三寸骨间陷中。

  证治 热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胁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暴喑。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针灸 针入三分。灸七壮。

  按:支沟乃三焦所行之经穴。穴前一寸有外关别络。入手厥阴经。三焦水道流行至此。别有一分支之沟渠也。

  六、天井(合穴)

  部位 在肘外大骨之上陷中。

  证治 咳嗽上气。胸满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悸悲伤。螈 癫疾五痫。风痹头颈肩背痛。耳聋目锐 颊肘痛肿。臂腕不得捉物。及泻一切瘰 疮肿疹。

  针灸 针入三分。灸三壮。

  按:天井乃手少阳三焦经脉所入为合之土穴。穴在肘外大骨后上一寸两筋骨罅间陷中。肘前五寸有穴。曰四渎。沟渎归于下流。而天井独居其上。盖有用之水天一所生。蓄之井里。以备生生化化之用。故曰天井。取穴时。先曲其肘。在大骨后一寸。穴位取定。令病患叉手按膝头。乃进针。

  上卷 本输穴说难

  足少阳胆经六穴

  一、窍阴(井穴)

  部位 在第四指外侧爪甲角。

  证治 胁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烦热。汗不出。痈疽。口干口痛。喉痹。舌强。耳聋。转筋。肘不可举。

  针灸 针入一分。灸三壮。

  按:窍阴乃足少阳胆所出之井穴。在足太阳之后。为手少阳三焦下俞之起点。少阳者一阳也。阳根于阴。故曰窍阴。头完骨上亦有窍阴穴。乃手足少阳与足太阳之会。故同名窍阴。

  二、侠溪(荥穴)

  部位 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

  证治 胸胁支满。伤寒热病汗不出。目赤。颔肿。胸痛耳聋。

  针灸 针入二分。灸三壮。

  按:侠溪乃足少阳胆所溜之荥水穴。三焦下俞在此与足太阳足少阳交会。其穴位狭窄。故名侠溪。

  三、临泣(俞穴)

  部位 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五分。

  证治 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 。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 疟日西发者 酸洒淅振寒。妇人月经不调。季胁支满。乳痈。

  针灸 针入二分。灸三壮。

  按:临泣乃足少阳所注之俞穴。足少阳头部。有一临泣穴。在目上入发际五分。乃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取之可治目眩泪生翳诸证。居高临下。曰临泣。足下有此临泣穴。亦足太阳与足少阳交会处。故同名临泣。此穴上通带脉灵龟八穴中。有此一开穴。待时取之。功用最大。两临泣穴。继起针灸家。在头者曰目临泣。在足者曰足临泣。因足太阳少阳之起穴。皆在目内外 。泣自目出。故曰临泣。

  四、丘墟(原穴)

  部位 在外踝之前下陷中。去侠溪五寸。

  证治 胸胁满。痛不得息。寒热。目生翳膜。头肿。久疟振寒。痿厥。腰酸痛。髀枢中痛。转筋。足胫偏细小腹坚。卒疝。

  针灸 针入五分。灸三壮。

  按:丘墟乃足少阳胆经原穴。丘之大者曰墟。诗邶风。升彼墟也。读上声。有升高之义。胆六 穴至此。转而高升。故名丘墟。

  五、阳辅(经穴)

  部位 在外踝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即外踝上四寸光明悬钟二穴之中。

  证治 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肤肿。筋挛。百节酸疼。痿痹。马刀。颈项痛。喉痹。汗不出。振寒。 疟。腰 酸痛。不能行立。

  针灸 针入五分。灸三壮。

  按:阳辅乃足少阳所行之经穴。阳经为火。胆为阳木。木能生火。火曰炎上。辅助其阳经之上升。穴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故名阳辅。

  六、阳陵泉(合穴)

  部位 在膝外陷中。即膝下一寸外尖骨前之陷凹处。蹲坐取之。

  证治 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 针入六分。灸七壮。

  按:阳陵泉乃足少阳胆经所入之合穴。此穴在膝外突出。陵高于丘。此穴下有外丘。

  有丘墟。与膝内阴之陵泉斜对。故名其穴曰阳陵泉。凡疾高而外者。皆可取此穴。

  上卷 本输穴说难

  足厥阴肝经五穴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