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无其邪,故不恶寒;里有实热,故反恶热;热越故有汗;里燥
故作渴;邪盛故脉大;邪在阳明故脉长。白虎,西方金神也。五行之理,将来者进,功成者
退,如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息。此方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肃之令而除热也。石膏大寒,
用之以清胃;知母味浓,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
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
以垂戒矣。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小柴胡汤

属性:柴胡(半斤,去芦)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三两) 半夏(半
斤,制)
伤寒,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脉弦者,此邪在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也,本方主之。
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
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腑,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
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
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
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
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
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仲景云∶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参一
两五钱、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
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
三两,温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斤、干姜二两。以上加减法,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大柴胡汤

属性:柴胡(半斤,去节) 黄芩(三两,炒) 芍药(三两,炒) 半夏(半升,泡七次) 生
姜(五两) 枳实(四两,面煨) 大黄(二两,酒浸) 大枣(十二枚)
伤寒,阳邪入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
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
,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
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调胃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伤寒,阳明证俱,大便秘,谵语,脉实者,此方主之。
阳明证俱者,不恶寒,反恶热、作渴是也。传至阳明,则热经数日矣。热久则五液干涸
,故大便秘;液亡则无水以制火,故谵语。谵语者,呢喃而语,妄见妄言也。邪入于里,故
脉实。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
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然犹有戒焉,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有结胸、痞气之患,此
大、小陷胸汤之所以作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小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二两,炒) 枳实(三枚,麸炒)
伤寒,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曰潮热者,犹潮水之潮,其来不
失时也!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此其里
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目录>卷一\伤寒门第二

<篇名>大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浸) 浓朴(半升,姜汤炒) 枳实(五枚,麸炒) 芒硝(三合)
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
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
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
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虽然,仲景言急下之证,亦有数条。如少阴属
肾水,病则口燥舌干而渴,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宜急下之,以救将绝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