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
日三服,当微利。
\x抵当汤并丸\x 治伤寒蓄血,并治 瘕,追虫攻毒甚佳。
水蛭(熬,三十个) 虻虫(熬,去头足,三十个) 大黄(三两) 桃仁(去皮尖,三十个)
上四味为散,以水五升,煮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利为度。
水蛭(熬,二十个) 虻虫(熬,去翅,二十五个) 桃仁(去皮尖,二十个) 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九,取七合服。 时当下血,若不下更服。
【集注】柯琴曰∶膀胱为水府,血本无所容蓄者也。少腹者,膀胱之室也,热结硬满,
当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是病不在膀胱内而在少腹内也。可知其随经之营血,因瘀热而
结于少腹之里,而非膀胱之里也。故小便虽利,而硬满急结,蓄血仍瘀于少腹也。热淫
于内,神魂不安,故发狂。血瘀不行,则营不运,故脉微而沉,营不运,则气不宣,故
沉而结也。营气不周于身,则身黄。消谷善饥者,胃火炽盛也。大便反易者,血之濡也,
色黑者,蓄血渗入也。善忘者,血不荣、智不明也。此皆瘀血之征兆,非至峻之剂,不
足以抵其巢穴而当此重任,故立抵当汤。蛭,虫之善饮血者,而利于水。虻,虫之善吮血
者、而猛于陆。并取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气相求,更佐桃仁之苦甘,推陈致新,大
黄之苦寒,荡涤邪热,故名抵当也。若热虽盛而未狂,少腹满而未硬,宜小其制,为丸
以缓治之。若外证已解,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是转属阳明,用调胃承气加桃仁、桂枝
之行血者于其中,以微利之,胃和则愈矣。此桃仁承气为治之缓也。
\x栀子豉汤\x(附∶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脉浮而
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心中愦愦,怵惕懊
,目疼鼻干,不得卧。
栀子(擘,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
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若少气者,加甘草二两。若呕者,加生姜三两。若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去
香豉加浓朴四两、枳实四枚。若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去香豉加干姜二
两。若身热发黄者,去香豉加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集注】柯琴曰∶太阳以心腹为里,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
恶热、目痛鼻干、汗出身重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咽燥口苦舌苔,腹满烦躁不得卧,消
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阳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剂,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制
吐剂是引阳明表邪之出路。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太阳当汗
而反吐之,便见自汗出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食冷食,不欲近衣等证,此太阳
转属阳明之表法,当栀子豉汤吐之。阳明当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温针等法,以致心中
愦愦,怵惕懊 ,烦躁舌苔等证,然仍在阳明之表,仍当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苦能涌泄,
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豆形象肾,又黑色入肾,
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解矣。
所以然者,急除胃外之热,不致胃家之实,即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热伤气者少
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抟者多呕,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
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
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若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知表未解也,心中
结痛,知寒留于中也。表热里寒,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倍干姜之辛以逐寒,而表热自
解,里寒自除。然非吐不能达表,故用此以探吐之。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
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柏皮、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
外热。形色之病,无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
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
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是取其横开。栀子浓朴汤,以积
朴易豉,是取其下泄。似皆不欲上越之义,虽苦亦能作涌,然非探吐不能吐也。病患旧微
溏者不可与,则栀子之性自明矣。
\x瓜蒂散\x 治胸中痞硬痰饮,一切实邪,及气冲咽不得息者,用此吐之。
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