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颅囟经
书名:颅囟经
作者:佚名
朝代:东汉
年份:公元25-220年



<目录>

<篇名>原序

属性:夫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尝览《黄帝内传》,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
仪阴阳之术,三才一元之道,采御灵机,黄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
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
质。爰自精凝血室,儿感阳兴,血入精宫,女随阴住,故以清气降而阳谷生,浊气升而阴井
盛也。甚者二仪互换,五气相参,目睹元机,非贤莫达。谓真阴错杂,使精血聚而成殃,阳
发异端,感荣卫合而有疾,遂使婴儿才养,惊候多生,庸愚不测始末,乱施攻疗,便致枉损
婴儿。吁哉,吁哉,遂究古言,寻察端由,叙成疾目,曰《颅囟经》焉。真凭辨证,乃定死
生,后学之流,审根据济疾。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气乘之,则母情先摇,荡漾炽然,
是阳盛发阴,当妊男也。六脉诸经,皆举其阳证,所谓妊衰不胜脏气,则触忤而便伤;妊胜
而气劣,则母疾三五月而发,皆随五脏。心脏干,而口苦舌干;肺脏竭,而多涕发寒;
肝脏邪,而嗜酸多睡;脾脏发,而呕逆恶食;肾脏困,而软弱无力。脏妊气平则和而无苦,
胎若劣而强得脏养,至生亦乃多疾。二仪纯阴之证,升杂真一者,谓阴发阳,则父精薄,妊
当成女也。六脉诸经皆发阴证,若血盛气衰,则肥而劣气,若气盛血衰,则瘦而壮气,余脏妊
之气,皆同男说。孩子处母腹之内时,受化和之正气,分阴阳之纪纲,天地降灵,十月而化
,万物以生成,随其时变,大理清纯,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一月为胚,精
血凝也,二月为胎,形兆分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以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
五月五行分脏,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灵也,七月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元神俱降,
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生人也,十月气足,万物成也。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
,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物,以静为源,是知慎子调护,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长生耳
。故小儿瘦 ,盖他人之过也。



<目录>卷上

<篇名>脉法

属性: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
。其脉候未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来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为无患矣。所言定息,呼
气未出,吸气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和平也。若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差矣。如此七至以上
,即为有气,或脉浮如弓之张弦,此为有风,并可根据后方合药治之。或七至以下,此为冷候
,亦宜根据后方合药疗之。或诊候取平,或忽而不见,沉浮不定,伏益根平者,此为神鬼之病,
且合求祟,续宜使药或桃柳枝汤浴,煎饮子为使,一两颗桃心。
孩子脉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



<目录>卷上

<篇名>病证

属性:初生小儿,鹅口撮噤,并是出胎,客风着颅脐致有此,可以小艾灸三壮及烙之愈。
初生小儿,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阴而痛则啼。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利如胶,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乳利如血,是母胸有滞热所作也。
初生小儿,一月内两眼赤者,是在胎之时,母吃炙 热面,壅滞气入胎中,熏儿脑所致也。
小儿温热,皆因从气热而搏胃气使然,下之气平即愈。气虚则生惊而变痫。
小儿惊痫,一从虚邪客气相搏而生其候,当用补养安和即愈。加以性冷及太过即死。
小儿哕逆吐,皆胃气虚,逆气客于脏气而作,当和胃养气。如至下冷极,即小儿霍乱吐
逆,皆胃气与阴阳气上下交争而作,当用安和补药,调养即愈。
小儿客忤、无辜,皆因客入所触,及暴露星月,小儿嫩弱,所以此候多恶。
小儿一 眼青揉痒是肝疳。二 齿焦是骨疳。三 肉色鼻中干是肺疳。四 皮干肉裂
是筋疳。五 发焦黄是血疳。六 舌上生疮是心疳。七 爱吃泥土是脾疳。孩子肌骨肥实,
皮肤白,无故烦渴,此自小奶猛冲损肺,但根据后方内用甘草人参合饮子。若气急甚,胸胀起
,鼻连眼下睑青色,呻吟之声者,此必死之兆,不得与药。
孩子痢如疳靛者,难效。痢如鹅鸭血者,脾已烂损,不宜与药。
孩子凡有诸色疾苦,但睑下垂牵,必定死矣。
孩子疟皆难效,或发无时,即口噤切牙作声,此必死矣。呼为历瘠疳疟,亦名为锁肠疳。
孩子无故摇头,此为脑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