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直骨正面为六腑。乃血分。退下。则血行阴动。故为寒为泻。其两边侧里。属阳气阴血交界之地。以
此处作三关六腑之气血。无所适从。补泻何可合用。
五脏阳也。何女以推上为寒为凉。所谓阳极阴生是也。女阴道。故从阴生处推之。
六腑阴也。何女以退下为热为补。所谓阴极生阳是也。故女从阳生处推之。
诀曰。肾水一纹与后溪。推上为清下补之。小便闭赤清之妙。肾虚便少补为宜。
禹铸曰。四脏俱推上为补。下为泻。何肾与四脏相反。盖四脏居一身之上。而肾居下。肾虚则推四脏之气。
往下以滋肾。故曰下补。肾水混浊。则小便闭赤。若再往下推。则闭愈甚。一往上提。疏通水道。而小便自清。
故曰推上为清。此上下清补有异。若不发明上下之理。恐人疑推肾之上下。两字有讹。则遗害不浅。故识之。
\r虎口合骨穴图\p03-b28a5.bmp\r
\x合骨穴∶乃两骨合缝处用元宵火两手各一 \x
\x看侧骨之两边明明是正面后人多错看了奈何奈何\x
\x老龙穴∶于惊死时在精威二穴拿不醒再于此穴一掐知痛者生不知痛者死可向肺俞穴里揉以探之\x
夏禹铸曰。前人因合骨穴。故画侧手图。只能画一面。不能画三面。故以三关六腑。写在两边。按图虽在两边。
而推画图之情。两边原是正面。后人不体其情。以侧手图之侧边。遂执为儿手正面之侧边作三关六腑。不大可怪哉。
古人画图绘穴。想无不真。多因粗心者。皆不能揣情度理。一错看过。以讹传讹。相习不察。余力辟前谬。非故示
异也。由几番折肱体认得来的。后之君子。当毋以妄诞目我。
\r脚各穴图\p03-b28a6.bmp\r
涌泉穴。男左转揉之。吐即止。右转揉之。泻即止。左转不揉。主吐。右转不揉。主泻。女反是。
惊来若急。大墩穴拿之。或鞋带穴对拿。如婴儿弱极。在大墩穴按之无脉。又在解溪穴再按又无脉。弱到十二分地
位。不必医。如两处有脉。即用人参一二分服之自转。不可多用。恐弱不能受。反加一死。医者知之。
惊时。若身往前扑。即将委中穴向下掐住。身便直。若身后仰。即将膝上鬼眼穴向下掐住。身即正。
\r身面用灯火图\p03-b28a7.bmp\r
\x定惊元宵灯火。囟门。眉心。脐心脐轮。合骨。鞋带。各穴共十五 。\x
\x脐风灯火。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脐心脐轮。共十三 。\x
\r背面肺俞各穴图\p03-b28a8.bmp\r



<目录>卷一

<篇名>死症辨

属性:前辈有死症诀。然于中治之却有不死者。医家不可弃而不治。大冲即大墩。无脉是弱症。属不足。直视摇头
是风症。属有余。二者相兼。觉无此理。倘有相兼。不治症也。如止有一。断非死症。鱼口自动。忽作鸦声。此
脾有痰。而肝有风。若祛风豁痰。却非死症。蛔虫尽出。不加烧热。补脾即安。亦非死症。面黄四肢肿。若黄有
宝色。补脾行气自消。却非死症。至于鼻门黑燥。兼以肚大青筋。手抱头上。兼以汗似油淋。囟门肿起。忽陷成
坑。只犯一宗。犹非死症。若果并见。必死无疑。



<目录>卷一

<篇名>卓溪家传口诀

属性:(前辈相传不效者。删之。两代经验过者。补之。亦有诀传不明者。出己见以阐发之。)
婴儿十指冷如冰。便是惊风体不安。十指梢头热似火。定是夹食又伤寒。(握之恐不真。再以儿手指贴吾面
试之。不爽。)
以吾三指按儿额。感受风邪三指热。三指按兮三指冷。内伤饮食风邪入。(以上探病法)
一年之气二十四。开额天门亦此义。自古阴阳数有九。额上分推义无异。天庭逐掐至承浆。(卓溪)以掐代
针行血气。(此乃开首推法)
伤寒推法上三关。脏热专推六腑间。(卓溪)六腑推三关应一。三关推十腑应三。推多应少(如只推不应。
恐发热则动火。过凉又有滞。)为调燮。血气之中始不偏。
啼哭声从肺里来。无声肺绝实哀哉。(卓溪)若因痰蔽声难出。此在医家用妙裁。
(卓溪)病在膏肓不可攻。我知肺俞穴能通。不愁痰筑无声息。艾灸也能胜上工。
(卓溪)百会由来在顶心。此中一穴管通身。扑前仰后歪斜痫。艾灸三丸抵万金。腹痛难禁还泻血。亦将灸
法此中寻。
张口摇头并反折。速将艾灸鬼眼穴。更把脐中壮一艾。却是治疗最妙诀。
(卓溪)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血气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
病在脾家食不进。重揉艮宫妙似圣。再加大指面旋(旋字不可忽略)推。脾若初伤推即应。
头疼肚痛外劳宫。揉外劳宫即见功。疼痛医家何处识。(卓溪)眉头蹙蹙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