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益智、破故纸之类,亦不可缺。
亦有热客于肾部及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来也,治当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而佐以收涩
之剂,如牡蛎、山茱萸、五味之类。病本属热,故宜泻火,因水不足,故火动而致小便多,小便既多,水益虚,故宜补
血泻火。补血治其本也;收之、涩之,治其标也。
〔附方〕
\x鸡肠散\x 桂(一钱五分) 龙骨(二钱五分) 牡蛎( 灰) 茯苓 桑螵蛸(炒,各五钱) 鸡肠一具(烧
存性,男用雌,女用雄)上为极细末,仍以鸡肫皮一具,鸡肠一具,烧存性,研为极细末,每用前药一钱,以温酒调化,
食前服。
又方 鸡肫皮(一具) 鸡肠(一具,烧) 猪胞(炙焦,男用雌、女用雄)为末,酒调服。



<目录>下卷

<篇名>麻木

属性:总括 木本湿热死血因,手麻原属气家虚;忽然十指麻木也,湿痰死血胃中虚。
脉法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
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风气胜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自批∶《内经》注虽合
为痹,发起亦殊也。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故为痹痛;湿则皮肉筋受之,故为皮着而不去也。)河间曰∶
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湿,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不
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是也。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三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
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并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后
补也,然当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如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又宜四物汤加苍术、白术、陈皮、
茯苓、羌活、红花、苏木之类。
如手足俱麻木,并指尖麻者,皆痰滞经络也,宜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风气。
麻用补中益气汤加当归、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行经。
木用四物汤,并二陈汤加桃仁、红花,二方俱宜。用竹沥、姜汁、白芥子,以行经至胁肋,达痰之所在也。
〔附方〕
\x二陈汤\x 见诸吐症内。
\x四物汤\x 见痢疾症内。
\x补中益气汤\x 见脱肛症内。



<目录>下卷

<篇名>惊瘫鹤膝

属性:总括 风湿流传骨节间,痛兼心悸是惊瘫;若于腕胫多疼重,凝结成团鹤膝看。
《内经》曰∶顽弱名缓风疼,重名湿痹。小儿惊瘫者,因惊风之际手脚动掣,当听其自然,然后疗之,免生异症。
或父母见其病势可畏,从而按伏之,岂知筋者肝之合也,临病发时,若按束其手足,则筋不舒伸,遂至经络为风所闭,
终为废人。又有四肢痿痹不仁,致手足梢胀痛不堪忍者,此风毒之气使然。故传曰∶风淫末疾是也。凡小儿心悸不常,
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遂,此为惊瘫之候也。若治之稍迟,至臂腕膝胫骨节之间,流结顽核,或膝大而肿,肉消骨露如
鹤之膝状,或为痈为节,此名鹤膝候也。以上形症并宜发汗为先,使腠理开通,则气热可除,有湿亦去,用百解散和五
苓散倍加麻黄,微得汗为度,次祛风散及独活汤加桑寄生投服,使风不生而痰不作,愈矣!若为痈为疖疼重者,用黑牵
牛,半生半炒略研,煎无灰酒调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湿。
〔附方〕
\x百解散\x 见热症内。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祛风散\x 防风 南星 半夏 黄芩 甘草
\x独活汤\x 当归 白术 黄 薄桂 牛膝 独活 甘草



<目录>下卷

<篇名>诸疮

属性:总括 满头及额生如癞,但用连床得安瘥;通身糜烂更多烦,一抹金涂无不快。
《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火郁内发致有斯疾。盖心主乎血,血热生风,热郁内甚递相传袭,故火能生土。
血注阳明,阳明主肌肉,风热与血热相搏,发见皮肤,其名不一。有黄脓而白者,土生金,母归子也。始生微痒而热轻,
肿痛、溃烂为热极。血凝化水,气滞成脓。甚则寒热作而饮食减,此尤为可虑。宜宣泻风毒、凉心经、解胃热,用当归
散加黄连、升麻、干葛、姜、葱、灯心煎服,及牛蒡汤,涂以四黄散、一抹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