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 炮姜炭 肉豆蔻(各一钱)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加味四物汤
  治先水泻而变痢者。
  当归身 正川芎 杭白芍 怀生地 白云苓 正雅连 南木香(各等分)水煎,空心热服。
  
  加味四君子汤
  治先痢而后泻者。
  上官拣 漂白术 白云苓 当归身 杭白芍 炙甘草(各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升麻汤
  治虚痢脱肛,仍调气养血,微带升提。
  绿升麻(一钱五分) 官拣参 漂白术 白云苓 芥穗 真广皮 当归身 杭白芍 北防风(以上各一钱)炙甘草(五分) 肥乌梅(一粒)水煎,食后服。
  
  脱肛洗药
  五倍子(五钱) 白芒硝(一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煎汤熏洗,仍以五倍子研末敷之,方以软帛托入。
  
  参苓白术散
  方见卷三疳证门。
  
  补肾地黄丸
  方见卷三哮喘门。此加虎胫、牛膝、鹿茸。
  
  补肾地黄丸
  方见卷二伤暑门。
  
  保和丸
  方见卷三伤食门。
  
  
  卷三 痢疾证治痢疾简便方
  治痢疾,用干马齿苋煮烂,红痢以蜂蜜拌,白痢以砂糖拌,红白相兼,蜂蜜、砂糖各半拌食,一日二次,连汤服之,更妙。按马齿苋名五方草,其叶青、梗赤、根白、花黄、子黑,五行俱备,所以寒热赤白皆治。
  
  六一散
  此方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为北方壬癸之精。以其清暑毒、去湿热、分阴阳、利小便、泻丙水,从小便而出,故为治痢妙方。
  白滑石研细末,以清水调飞,其重浊滓质不用,待其水清,去水,晒干,每滑石末六两,加甘草细末一两,研匀听用。
  白痢用六一散七钱,干姜末七分,红痢用六一散七钱,红曲末七分,各用姜汁打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钱,白汤下。
  久痢不止,用红糖、白糖、饧糖各三钱,甘草一钱,陈茶叶二钱,同煎熟,露一宿,次早温热服,神效。
  噤口痢不思饮食,以腊猪肉去肉取骨,锅内煎浓汤,徐徐服之,百发百中。
  治赤白相兼,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砂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服,空心下,更妙。此药不分虚实,不分久近,皆效,甚稳甚验。
  
  集成至圣丹
  (新出) 治冷痢久泻,百方无验者,一服即痊。凡痢之初起,实热实积,易知而易治,惟虚人冷积致痢,医多不以为意。盖实热之证,外候有身热烦躁,唇焦口渴,肚疼窘迫,里急后重,舌上黄苔,六脉洪数。证候既急,治者亦急,轻则疏利之,重则寒下之,积去而和其阴阳,无不愈者。至于虚人冷积致痢,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此由阴性迟缓,所以外证不急。遇此切不可姑息,但以集成三仙丹下之,以去其积,倘不急下,必致养虎贻患。其积日久,渐次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口交界处,有小曲折隐匿于此,为肠脏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任是神丹,分毫无济。盖此积不在腹内,而在大肠之下,诸药至此,性力已过,尽成糠 ,安能去此沉匿之积?所以冷痢有至三五年、十数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神虚,未敢轻用。今以至捷至稳鸦胆子一味治之。此物出闽省、云、贵,虽诸家本章未收,而药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壳苍褐色,内肉白而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铁锤轻敲其壳,壳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专取全仁用之。三五岁儿,二十余粒,十余岁者,三十多粒,大人则四十九粒,取天圆肉包之,小儿一包三粒,大人一包七粒,紧包空腹吞下,以饭食压之,使其下行,更藉此天圆包裹,可以直至大肠之下也。此药并不峻厉,复不肚痛。俟大便行时,有白冻如鱼脑者,即冷积也。如白冻未见,过一二日再进一服,或微加数粒,此后不须再服。服药时忌荤,酒三日,戒鸭肉一月,从此除根,永不再发。倘次日肚中虚痛,用白芍一根、甘草一根,俱重三钱,纸包水湿,火内煨熟,取起捶烂,煎汤服之,立止,不忍隐秘,笔之于书,以公世用。
  
  
  卷三疟疾证治
  经曰: 疟皆生于风。又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夫风与暑阳邪也,寒与水阴邪也。然风为阳中之凉气,暑为热中之寒邪,合是四者而言,无非皆属乎寒,故俗号为脾寒,谓病邪客于肌肉之间,而脾应肉也。及疟之将发,必先手足厥冷,以脾主四肢也。经言暑者,言时气也;寒者,言病气也。虽邪气自浅而深,郁寒成热,然终不免寒为本,热为标耳。久而不解,纵实变虚,非大补真气,大健脾胃,莫能瘳也。
  疟必有寒有热,盖外邪伏于半表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