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阴暑,曰阳暑。治由冰炭,不可不辨也。
  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也。凡膏粱之儿,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又或居深堂广厦,或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其证头痛无汗恶寒,身体拘急,四肢酸疼。此以暑月受寒,虽名阴暑,即伤寒也。治宜温散,五积散、清暑益气汤。不恶寒而发热者,人参白虎汤,热退后,用调元生脉散补之。
  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凉茶冷水,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寒邪在内,治以温中为主,加味五苓散,不应,理中汤。
  阳暑者,藜藿之儿有之。常在烈日之中,坐于热地之上,澡浴寒涧之内。其证发热头痛,烦躁,大渴大汗,脉洪滑,大便干结,小便赤痛者,白虎汤;脉虚,烦渴而少气者,人参白虎汤;若眩晕者,生脉散;兼吐泻者,薷苓汤。
  凡治暑证,最当辨其阴阳寒实。若外中热邪,内亦烦躁而热者,此表里俱热,方是阳证,治宜清补如前。
  若脉虚无力,或为恶寒背寒,或为呕恶,或为腹痛泄泻,或四肢鼻尖微冷,或不喜凉茶冷水,或息促气短,无力以动之类,皆阳中之阴证也。凡见此类,但当专顾元气,四君子为主治,或理中汤加芍药。若虚寒甚者,则舍时令而从证,附桂在所必用,切不可因暑热之名,而执用寒凉解暑,则祸不可胜言矣。
  
  
  卷二 伤暑证治入方
  
  五积散
  治阴暑受寒,头痛无汗恶寒,身体拘急,四肢酸疼,以此温散之。
  香白芷 真广皮 川浓朴 芽桔梗 陈枳壳 正川芎 杭白芍 白云苓 漂苍术 大当归 制半夏 嫩桂枝 黑炮姜 炙甘草 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
  治伤暑烦热,自汗口渴,畏寒发热者。
  官拣参(六分) 炙黄 (一钱) 漂白术(一钱) 六神曲(五分) 宣泽泻(五分) 川黄柏(五分) 杭青皮(五分) 粉干葛(一钱) 北五味(三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大枣三枚为引,水煎,热服。
  
  人参白虎汤
  治中暑不恶寒而发热者。
  官拣参(一钱) 熟石膏(二钱) 净知母(一钱) 炙甘草(一钱) 晚粳米(五钱)水煎,热服口渴甚,加麦冬一钱,北五味五分。
  
  调元生脉散
  平肝木,益脾土,泻邪火,补元气。小儿要药。
  官拣参(一钱) 炙黄 (二钱) 大杭冬(一钱) 北五味(三分) 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大煎,温服。
  
  加味五苓散
  治暑证之要药也。
  漂白术(二钱) 白云苓(二钱) 结猪苓(二钱) 宣泽泻(二钱) 青化桂(一钱) 藿香梗(一钱) 宣木瓜(一钱) 西砂仁(一钱)生姜一片,大枣一枚,灯芯十茎引,水煎,热服。
  
  理中汤
  治阴暑呕吐,泻利腹痛。
  官拣参(三钱) 漂白术(三钱) 黑炮姜(一钱五分) 炙甘草(二钱)大枣三枚引,水煎。温服。
  
  白虎汤
  治阳暑发热,头痛烦躁,大渴大汗,脉洪实,大便秘结,小便赤痛。
  熟石膏(三钱) 净知母(二钱) 炙甘草(一钱) 晚粳米(一两)水一碗,先煎米熟,纳后三味同煎,滚热服。
  
  生脉散
  固中气,清火热,保肺金。
  官拣参(一钱) 大杭冬(三钱) 北五味(七分)水煎极浓,温服。
  
  薷苓汤
  治阳暑脉虚,兼吐泻。
  漂白术(二钱) 陈香薷(一钱五分) 白云苓(二钱) 结猪苓(二钱) 宣泽泻(二钱) 青化桂(一钱)白扁豆(一钱五分) 川浓朴(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大枣一枚,灯芯十茎引,水煎服。
  
  四君子汤
  方见三卷疟疾门。
  
  理中汤加芍药
  治伤暑腹痛泄泻。
  即本方加炒白芍药一钱五分。
  
  
  卷二伤湿证治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是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露是也;有出地气者,泥水是也;有出饮食者,酒浆生冷是也;有出人事者,汗衣卧湿,如小儿澡浴,粪秽,衣褓不干,皆是也。然所因虽异,悉由乎脾气之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湿热,一曰寒湿尽之矣。病而发热者,谓之湿热;病而多寒者,谓之寒湿。湿热之治,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也;寒湿之治,宜燥宜温,非温不能燥也。
  一湿热证:其证发热身痛,多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见洪滑,方是热证。宜利宜清,柴苓汤、茵陈饮。如果湿热之甚,或元气壮而兼秘结不通者,方可推荡之,集成沆瀣丹。
  一寒湿证:惟胀满泄泻呕吐,皆寒湿之病也。凡小儿喜弄冷水,坐卧湿地。其证头痛身重,寒热往来,宜胃苓汤。如兼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