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之,小柴胡汤加大黄,中病即止。
  如头额冷,手足冷,口中气冷,面色暗淡,大便泻青,此为阴证里虚。当救其里,宜理中汤。
  如大热大渴自汗,此表里实热,宜和解,柴胡白虎汤清之。
  又有先伤风寒,后伤饮食,或先停饮食,后感风寒,名夹食伤寒。其证壮热头痛,嗳气腹胀,大便酸臭,留连不解,大柴胡汤下之。体素弱者,猩猩散。
  
  
  卷二 乳子伤寒证治入方
  
  桂枝防风汤
  治半周一岁以至三五岁幼儿,伤寒初起,恶寒发热,体重面黄,或面白喘急,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速以此方解散肌肉之邪。此方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不致过汗亡阳,为幼科解表之第一方。
  嫩桂枝(一钱半) 杭白芍(二钱) 北防风(一钱半)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五枚) 炙甘草(一钱)上作一剂,水煎,热服。有痰,加北芥子一钱;有呕吐,加陈皮、半夏各一钱;热多,加柴胡一钱;胸紧气急,加枳壳、桔梗各一钱。
  
  小柴胡汤加大黄
  治小儿里热恶热,出头露面,扬手掷足,烦渴燥粪,掀衣气粗,微利之。
  官拣参(七分) 北柴胡(一钱半) 片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炙甘草(五分) 锦庄黄(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为引,水煎,热服。
  
  理中汤
  治阴证里虚,头额冷,手足冷,口中气冷,面色暗淡,大便泄青。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炮姜炭(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大枣三枚为引,水煎浓,凉冷服。
  
  柴胡白虎汤
  治表里皆热,大热大渴自汗。
  官拣参(一钱) 熟石膏(二钱) 净知母(一钱) 北柴胡(一钱) 炙甘草(一钱)合一剂,用早粳米一撮为引,水煎,热服。
  
  大柴胡汤
  治夹食伤寒,其证壮热头痛,嗳气腹胀,大便酸臭,延绵不解。
  北柴胡(一钱五分) 锦庄黄(一钱) 法半夏(一钱) 赤芍药(一钱) 小枳实(一钱二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为引,水煎。热服。
  
  惺惺散
  治小儿真元不足,气血怯弱,内伤外感,热不能受。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五分) 白云苓(一钱) 白芍药(一钱) 芽桔梗(一钱) 天花粉(一钱,酒炒) 北细辛(五分) 正川芎(一钱) 北防风(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为引,水煎,热服。
  
  
  卷二 乳子伤寒证治小儿伤寒类治
  (出程凤雏《慈幼筏》)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小儿八岁以后,气血充足,经脉完固,伤寒与大人同治。仍自表达里,先皮毛,次肌肉,次筋骨、肠胃,丝毫不爽。
  其始也,先从太阳寒水一经,有恶风恶寒,头痛脊强等证。寒郁皮毛,是为在表。脉浮紧无汗为伤寒,麻黄汤发之,得汗而解;脉浮缓有汗为伤风,以桂枝汤散之,汗止而解。
  〔疏〕太阳经在最外一层,故邪入皮毛,即先伤之。皮毛不能传变,由太阳之络脉传入本经,而后内入诸经也。邪客皮毛,即玄府闭(汗孔也)。人身脏腑之气,无刻不与外气通,通故和畅;玄府闭则内气不能发泄而生热,非风寒能变热也。此时但发其皮毛,玄府开而邪随汗散矣。麻黄、桂枝汗皮毛之方,非解中之药也。若表不解,热积而日甚,从本经反而之内,及各经之井荣俞合交会之处,则热传于他经,而各经并见矣。(经脉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入为合,十二经脉莫不皆然。)太阳既罢,无头痛恶寒,脉又不浮,为表证罢而在中,乃阳明少阳之间。脉不浮不沉,而在乎肌肉之间,皮毛之下。然有二焉:若微洪而长,阳明脉也,外证鼻干不眠,用葛根解肌;脉弦而数,少阳脉也,外证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以小柴胡汤和之。盖阳明少阳,不从标本,从乎中治。若有一毫恶寒,邪尚在表,虽入中,还当兼散邪。
  〔疏〕肌肉不能传变,肌肉之中皆经络也。经络谓之中,里则脏腑,表则皮毛。脏腑之气血,惟经络传达;外邪之壅热,亦惟经络传变。故阳明少阳皆从中治。中者,经病也,非胃与胆病也(阳明属胃,少阳属胆,皆外之经络受病,非内之胃与胆病也。)经病用和解,必由汗散,然非开发皮毛之法矣。盖邪初客表,经中阴津受伤,但启其毛窍而汗自通;及热传中经,血液燔灼,窍虽启,而汗为热隔,不能外达。庸工不知,尚用风热之药,以发其表,益助热而耗阴,汗源干涸,究竟不得汗而毙者多矣。仲景和解只清解热邪,而津液自存,阴汗既充,涌出肌表,而外邪自然焕散。此养汗以开玄府,与开玄府而出汗者,迥乎不同也。
  邪在阳明则解肌,邪在少阳则和解。然病犹未退,既为传里实热,脉不浮而沉,按之筋骨之间,所谓阳明胃腑病也,与经病不同(阳明经病已罢,至此传入于胸中之胃腑矣。)若脉沉实有力,外证不恶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