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二服。量儿大小、以意用之。无牛黄以麝香代之。

  《婴孺》治少小有热,服药大下后,身温壮,胸中有热结。

  五味汤方五味子(三分) 黄芩 柴胡 芒硝 麦门冬(去心) 石膏(末。各二分) 黄连 甘草(炙) 当归(各一分)大黄(四分)上水二升七合,煮一升三合,去滓,内芒硝令烊。二百日儿服三合,日进三服,夜一服,有痰必吐。

  张涣治温壮麝香丹方人参(去芦头) 木香(各半两) 胡黄连 钩藤 赤芍药(各一分)上件为细末,次入好麝香一钱、牛黄半钱拌匀,糯米粥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煎陈橘皮汤下,不拘时候。

  《吉氏家传》七宝散 治小儿温壮、伏热、伤寒、烦躁、面赤、气喘,夜热晓凉。

  当归 芍药 甘草(炙) 大黄(蒸熟。各一分) 麻黄(去节,三分) 白术(麸炒) 荆芥穗(各二钱)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半盏,葱白一寸,薄荷一叶,煎至三分,温温并三服。要泻,热服。

  卷第十四

  壮热第二《巢氏病源》壮热候:小儿壮热者,是小儿血气盛,五脏生热,熏发于外,故令身体壮热。大体与温壮相似,而有小异,或挟伏热,或挟宿寒。其挟伏热者,大便黄而臭;挟宿寒者,粪白而有酸气。此二者腑脏不调,冷热之气俱乘肠胃,蕴积渐染而发。温温然热甚盛,是温壮也。其壮热者,是血气盛,熏发于外,其发无渐壮热甚,以此为异。若壮热不歇,则变为惊,极重者,亦变痫也。

  钱乙论风温、潮热、壮热相似云:潮热未晚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发热,此欲发惊也。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有风证。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

  钱乙附方论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方并见本卷伤寒门。)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误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食,宜以药下之。

  张涣谨按:小儿冬末春初温浓之衣,或乳母恣食酒面甘肥等,令儿心肺不和,内蕴邪热。因其解脱,风邪伤于皮毛,传入腑脏,则令胸膈痰滞,身体壮热,心神惊悸,又似伤寒、时气、疮疹之类,乃名风热候。

  《庄氏家传》小儿壮热有七候:伤寒候:浑身壮热,时时舌出缴唇。

  斑疮候:咳嗽,嗄声,浑身壮热,唯耳鼻不热,不然哕逆也。

  风热候:浑身壮热,鼻两边胞动,吸吸然。甚者,鼻内生疮,手有血纹也。

  气积候:浑身壮热,早晨手足冷,晓沉重困闷,晚哺发潮热。

  虚积候:浑身壮热,脚冷手不冷,积在左肋,即右腮赤;在右肋,即左腮赤也。

  惊热候:亦浑身壮热,爱睡,妄语,睡便仰卧、惊跳、啼叫、摇头、弄舌、上窜也。

  喉痹候:亦浑身壮热,时时发嗽,思冷水饮。喉中痛时,复小寒是也。以上七候,宜在审详用药。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 百日儿患壮热气急,唯得欹眠、眼不开,小便黄赤方。

  上服水银如大豆一粒,日十度。三日瘥止,不瘥更服。(水银太冷,切宜消息用也。)《千金》治小儿肉中久挟宿热,瘦瘠,热进退休作无时。

  大黄汤方大黄 甘草(炙) 芒硝(各半两) 石膏(一两) 大枣(五枚) 桂心(八铢)上六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

  《千金》治少小有热不汗。

  二物通汗散方雷丸(四两) 粉(半斤)上捣和下筛,以粉儿身。

  《千金》调中汤 治小儿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气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则壮热。冷气入胃变下痢,或欲赤白滞起数去,小腹胀痛极,壮热。气脉洪大,或急数者,服之热便歇,下亦瘥也。但壮热不吐下者,亦主之方。

  葛根 黄芩 茯苓 桔梗 芍药 白术 本 大黄 甘草(炙。各六铢)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后法: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恐吃五合未得,更斟酌之。其百日至三百日儿,一如龙胆汤加之。

  《千金》治小儿腹大短气,热有进退,吃食不安,谷为不化方。

  大黄 黄芩 甘草(炙) 芒硝 麦门冬(各半两) 石膏(一两) 桂心(八铢)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期岁以下儿,作五服。

  《千金》青木香汤 浴小儿壮热羸瘠方。

  青木香(四两) 麻子仁(一升) 虎骨(五两) 白芷(二两) 竹叶(一升)上五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稍稍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