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指黑色面青黑,乃五日内死。脐风发痫,面虚肿搐搦,手足摇动,两睑白,病已传肺。面如土色者,七日而死。搐搦,或梦中啼笑,下齿咬人,乃似慢脾形状。若眉带黑色,病传入肾。肾已绝,旬日而死。脾痫之状,喉如锯鸣,多睡不进乳,口干唇赤,眼白多,此病旦夕而死。

  卷第十一

  惊痫忤是三候第三汉东王先生论:惊、痫、忤三候,大抵略相似,皆口面青黑,呕吐涎沫,头项强直,手足摇动。但惊即发拳搐;痫即搐搦;忤即掣 。惊则喉中涎响;痫则口中涎出,亦涎响;忤则口吐青黄白沫。惊则双目直视;痫则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忤则眼不上插;不可得而同也。然病初治之,亦可一法。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惊、痫、忤,手足螈 ,头项强直,状似角弓。

  归魂散方蝎梢(一钱半,炒) 蜈蚣(赤脚者半条,炙) 水银粉 麝脑(各一字) 花蛇肉(酒浸,炙黄色,秤一钱) 天南星(切碎,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令为末,秤半钱) 川乌头尖(七个,生)上为末。每服婴孩半字或一字,二、三岁一字以上,四、五岁半钱,金银薄荷汤调下,量儿虚实加减。

  卷第十一

  候痫法第四《巢氏病源》欲发痫候:夫小儿未发痫,欲发之候,或温壮连滞;或摇头弄舌;或睡里惊掣,数啮齿。如此,是欲发痫之证也。

  《千金》候痫法云:夫痫,小儿之恶病也。或有不及求医而致困者也。然气发于内,必先有候,常宜审察其精神而探其候也。

  手白肉鱼际脉黑者,是痫候;鱼际脉赤者,热;脉青大者,寒;脉青细,为平也。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是痫候。眼不明上视,喜阳,是痫候。耳后完骨上有青络盛,卧不静,是痫候。青脉刺之,令血出也。

  (《婴童宝鉴》云:耳后高骨上有三伍路青脉,如线起者,宜为爪破,令其血出也。)小儿发逆上,啼笑面暗,色不变,是痫候。鼻口青,时小惊,是痫候。目闭青,时小惊,是痫候。身热,头常汗出,是痫候。身热,吐 而喘,是痫候。

  身热,目时直视,是痫候。卧惕惕而惊,手足振摇,是痫候。卧梦笑,手足动摇,是痫候。意气下而妄怒,是痫候。目瞳子卒大,异于常,是痫候。喜欠,目上视,是痫候。咽乳不利,是痫候。身热,小便难,是痫候。身热,目视不精,是痫候。吐痢不止,厥痛时起,是痫候。弄舌摇头,是痫候。

  以上诸候二十条,皆痫之初也。见其候,便爪其阳脉所应灸。爪之皆重手,令儿骤啼乃绝,亦根据方与汤。

  (《婴孺》云:并服五石紫丸汤。)直视,瞳子动;腹满,转转鸣;下血,身热;口噤不得乳;反张脊强;汗出发热;为卧不寤;手足掣 ,喜惊。

  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如有此,非复汤爪所能救,盒饭时灸之。

  《千金》又曰:若病家始发,便来诣师。师可诊候,所解为法,根据次序治之,以其节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经杂治无次序,不得制病,病则变异其本候,后师便不知其前证虚实,直根据其后证作治,亦不得瘥也。要应精问察之,为前师所配根据,取其前踪迹以为治,乃无逆耳。前师处汤,本应数剂乃瘥,而病家服一二剂未效,便谓不验,以后更间他师。师不寻前人为治寒温次序,而更为治,而不次前师治则弊也。或前以下之,后须平和疗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温失度,后人应调治之。是为治败病,皆须邀射之,然后免耳。不根据次第及不审察,必及重弊也。

  卷第十一

  截痫法第五《圣惠》论:小儿未发痫之前及欲发痫之后,或壮热连滞,或摇头弄舌,或眼目抽掣,如此是欲发痫,宜早疗之也。

  张涣论:小儿惊不已,即变成痫疾。又有不因惊而变成痫者,然初亦有证可验。未发之前,身体壮热连滞不歇,素有痰涎,咽中呀呷作声;或摇头弄舌,眼目斜视,眠睡惊掣。如此必是欲发痫之证,宜截之。

  《外台》:《救急》中军候黑丸 疗诸癖结、淡饮等大良方。治小儿欲发痫方。

  桔梗 桂心(各四分) 巴豆(八分,去心皮,熬) 芫花(十二分,熬) 杏仁(五分,去皮尖、二仁者,熬)上五味,先捣桔梗、桂心、芫花成末,别捣巴豆、杏仁,如膏合和;又捣一千杵,下蜜;又捣二千杵,丸如胡豆。浆服一丸取利,可至二、三丸。儿生十月欲痫发,可与一、二丸如黍米大。诸腹不快,体中觉患便服之,得一、两行利即好。忌猪肉、生葱、芦笋等物。

  《圣惠》治小儿未满百日,聚口吐沫,此欲作痫候,腹内有冷热癖实。宜服牛黄散方牛黄(细研) 细辛 黄芩 当归(锉,微炒) 甘草(炙微赤,炒) 防风(去芦头。各一分) 柴胡(一分半,去苗) 川大黄(锉碎,微炒) 蜣螂(微炙。各三分) 蚱蝉(三枚,微炙)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和滓。不计时候,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