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屑) 白 荷根 地榆(微炙,锉) 桔梗(去芦头) 苏木(锉。各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婴孺》治小儿蛊毒痢\x 荷根汤方\x
白 荷根(八分) 犀角 谷皮(四寸,炙) 升麻(十分) 甘草(四分,炙) 蓝青(一升) 豉(三合) 芍
药(七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岁儿为三服。
《婴孺》治小儿谷痢挟毒,\x犀角煎方\x
地脉草 黄连 葳蕤(各十二分) 黄柏 竹茹 茜草(各八分) 蜜(一升) 人参(六分) 牡蛎(十分) 梁
州榉皮(十四分) 干蓝(四分) 犀角(屑) 甘草(各五分)
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绞去滓,下蜜,火上煎,余二升。三岁一合。三、四岁一合半,日二夜一。量与之。
张涣谨按∶小儿岁时,寒暑不调,而有毒厉之气入于肠间,其痢状如鸡鸭肝片,随痢而下,乃名蛊毒痢。及肛
门脱出,宜\x白头翁散\x祛毒止痢方。
白头翁 黄连(去须,微炒) 茜根(锉,焙干) 苏枋木 故旧豉皮(炙令黄焦。各一两) 犀角(屑) 地榆
(炙,锉。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六分,去滓服。量儿大小加减,乳食前。
张涣\x地榆丹\x 消毒止痢方。
地榆(炙,锉) 黄连 干蓝叶 川升麻(各一两) 川楝子 苦楝根(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软饭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量儿大小加减,乳食前。
《四十八候》治毒痢\x宣连丸方\x
宣连(一钱,作散,用鸡子清和作饼,于瓦上烧干,再为末) 肉豆蔻(一个,去心脐,内入乳香,不拘多少,纸
裹,火煨黄色) 朱砂 木香(各半钱) 杏仁(七粒,和皮烧) 巴豆(四粒,烧七粒亦得)
上为末,醋糊丸如萝卜子大,陈米饮下七粒。赤痢,槐花汤下。
《宝童方》治脏毒痢,为吃诸药不愈者。
槐花(半两,炒) 白矾(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陈米饮下。
《孔氏家传》治蛊短剧方。
上取荠 根捣末,以饮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目录>卷第二十九

<篇名>脱肛第十二

属性:《巢氏病源》小儿脱肛候∶脱肛者,肛门脱出也。肛门大肠之候,小儿患肛门脱出,多因利久肠虚冷,兼
因气,故肛门脱出,谓之脱肛也。
《圣惠》∶夫小儿痢脱肛者,皆因久痢,大肠虚冷所谓也。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伤于寒,痢而用力,其气
下冲,则肛门脱,因谓之脱肛也。
《婴童宝鉴》∶小儿肠脱为泻痢久不瘥,冷极肚肠滑。
《玉诀》小儿泻血、脱肛候歌∶
脱肛泻血本因伤,冷热攻脾损大肠。消渴口疮添上热,气虚浮肿面青黄。
此患先调胃气,后下虚积,次和脏腑即安。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翻花脱肛候歌∶
本为医人下药凉,致令冷气入回肠。鼻头(一云鼻根)只见多青脉,唇白相兼更齿旁(一云根黄)。初患百朝常此候,
若经年月脸生光。眉红好哭唇干燥,形候分明要审详。
只当温大肠、止渴、调气则愈,慎不可食冷药也。
《颅囟经》治孩子脱肛方。
上用苦葫芦一个,并子细捣,时时水调服之。切忌动风之物。如泻血用栝蒌一个,慢火烧令熟,细研为末,
熟水下一钱。
《颅囟经》又方∶
大黄(二两) 木贼草(一分,炙) 白矾(半两,烧灰)
上为细末,空心,米饮下半钱。
《葛氏肘后》卒脱肛方。
上烧蜘蛛为灰,敷肛上。
《千金》\x鳖头丸\x 治小儿积冷久不瘥,后余脱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死鳖头(二枚,炙令焦) 磁石(四两) 小 皮(一枚,炙令焦) 桂心(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儿三岁至五岁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儿大以意加之。
《外台》∶《古今录验》疗小儿久痢脱肛方。
鳖头(一枚,炙焦) 东壁土 五色龙骨(各五分) 卷柏(四分)
上四味捣散,以粉敷之,按内之即瘥。
《外台》∶《古今录验》又方
上取铁精粉敷内之瘥。
姚和众治小儿因痢脱肛方∶
连翘(不以多少,先用水洗去土)
上为细末,先用盐水洗,次用药末时时干敷脱肛上,立瘥。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脱肛不收方。
卷柏(二钱) 鳖(一枚,火 ) 白矾(一钱,火 )
上件为末,先用盐水洗,次用药涂脱肛上,立瘥。
《千金》灸法;小儿脱肛,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
《千金》又灸尾翠骨三壮。
《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