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称也。经脉诊气口可知虚实,犹未明其络脉见之然也。)黄
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而道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大节,谓四肢十二大节等也。
凡络脉之行,至大节间止,缘于络道出节至外,入于皮中,与余络合,见于皮。绝,止也。平按∶
自雷公曰至黄帝曰,《甲乙经》无此十三字。而道《灵枢》、《甲乙经》作道而。)故诸刺络脉
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毋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此言疗络所在也。结,
谓聚也。邪客于络,有血聚处,可刺去之。虽无聚处,观于络脉血盛之处,即有邪居,可刺去之,
恐其邪气停留,发为痹病也。平按∶诸刺道藏本《灵枢》作刺诸。《甲乙经》虽毋结作虽无血结。)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络亦赤;鱼黑
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热;(此言诊络虚实法也。络色有三,青、赤、黑也。但
青有寒,但赤有热,但黑有痹,三色具者即有寒热也。色之候者,青赤二色候胃中也。皆候鱼络胃
者,手阳明脉与太阴合,太阴之脉循胃口至鱼,故候太阴之络,知胃寒热。胃中有痹,亦可候鱼,
若邪客处久留成痹,即便诊之。平按∶《甲乙经》胃中寒作胃中有寒。鱼络亦赤《灵枢》作鱼际
络赤,《甲乙经》作则鱼际之络赤。鱼黑者《灵枢》、《甲乙经》均作其暴黑者。寒热下《灵枢》
有气也二字。)其青而小短者,少气也。(青色主寒,而短小者,即寒气少也。平按∶《灵枢》
无而小二字。)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此言刺络脉
法也。寒热,胃中寒热也,以胃气故青赤,络脉血乃多者也。欲为多日刺之,故间日取,得平乃
止也。)其小而短者少气,甚泻之则 , 甚则仆、不能言, 则急坐之。(阴络小而短者,则
阴气少,故甚泻□踣倒;坐而屈之即脉满,故醒而能言也。亦可阴阳络皆短小,即二气俱少,泻之仆也。仆,踣也。平
按∶两甚字原抄本均作其,谨根据《灵枢》、《甲乙经》作甚。 《灵枢》、《甲乙经》均作闷。注踣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则。)



<目录>卷第九・经脉之二

<篇名>十五络脉

属性: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编。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十二正经,有八奇经,合二十脉,名为之经。二十脉中,十二经
脉督脉及任脉波脉,有十四经,各别出一脉,有十四脉,脾脏复出一脉,合有十五脉,名为大络。
任冲及脾所出,散络而已;余十三络,从经而出,行散络已,别走余经,以为交通。从十五络,
别出小络,名为孙络。任冲二脉虽别,同称一络,名曰尾翳,似不别也。别于太阴□经,故曰别
也,余皆放之。此别走络,分别大经,所以称缺。此穴列于缺减大经之处,故曰列缺也。平按∶
注别于太阴下原缺一字,袁刻作一。)起于掖下分间,(掖下分间,即手太阴经也。平按∶掖下
《灵枢》、《甲乙经》均作腕上,《千金》作掖下。)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手
兑掌热,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并,薄浪反。络入鱼际,别走阳明经也,阳明与太阴合
也,余皆放此。平按∶之经,经字袁刻误作道。手兑掌热《灵枢》作“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KT ,
小便遗数”,《甲乙经》作手兑骨掌热,余与《灵枢》同。一寸半《灵枢》作半寸,《甲乙经》
作一寸。)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
实则支鬲,虚则不能言,取之腕后一寸,别走太阳。(里,居处也。此穴乃是手少阴脉气别通,
为络居处,故曰通里也。支, 也。少阴脉起心中,故实则 膈而间之,
虚则不能言也。平按∶去腕,去字《甲乙经》作在。一寸《灵枢》、《甲乙经》均作一寸半。腕
后一寸《灵枢》作掌后一寸。)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
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也。)去腕二寸,出于两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
则心痛,虚则为烦,取之两筋间。(检《明堂经》两筋间下,有别走少阳之言,此经无者,当是
脱也。平按∶为烦《灵枢》作为头强,《甲乙经》作为烦心。)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正,
正经也。支,络脉也。太阳正经之上,支别此络,走向少阴,故曰支正也。)去腕五寸,内注少阴;
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节施肘废,虚则生 ,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施,纵缓也。
音尤,HT 也,又赘也,皮外小结也。HT 音目。痂,假瑕反,疮甲也。疥,公薤反。平按∶去腕
《灵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