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注者住也,言其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注病之状,或乍寒乍热,或皮肤淫跃,或心腹胀刺痛,或支节沉重,变状多端,而方云三十六种,九十九种,及此等五注病,皆不显出其名,大体与诸注皆同。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五、转注候

  转注,言死又注易傍人。转注之状,与诸注略同,以其在于身内移转无常,故谓之转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六、生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人有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上,与病者相似,故名生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七、死注候

  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与死者相似,遂至于死,复易傍人,故谓之死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八、邪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凡云邪者,不正之气也,谓人之腑脏血气为正气,其风寒暑湿,魅 魍魉,皆谓为邪也。邪注者,由人体虚弱,为邪气所伤,贯注经络,留滞腑脏,令人神志不定,或悲或恐,故谓之邪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九、气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风邪搏于肺气所为也,肺主气,气通行表里,邪乘虚弱,故相搏之,随气游走冲击,痛无定所,故名为气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寒注候

  人虚为寒邪所伤,又搏于阴,阴气久不泄,从外流内结积。其病之状,心腹痛而呕沫,爪青,休作有时,至冬便剧,故史为寒注也。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一、寒热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阴阳俱虚,腑脏不和,为风邪搏于血气。血者阴也,气者阳也,邪搏于阴则寒,搏于阳则热,致使阴阳不调,互相乘加,故发寒热,去来连年,有时暂瘥而复发,故谓之寒热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二、冷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阴阳偏虚,为冷邪所伤,留连腑脏,停滞经络,内外贯注,得冷则发,腹内时时痛,骨节酸疼,故谓之冷注。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捉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三、蛊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蛊是聚蛇虫之类,以器皿盛之,令其自相啖食,余有一个存者,为蛊也,而能变化。人有造作敬事之者,以毒害于佗,多于饮食内而行用之。人中之者,心闷腹痛,其食五脏尽则死。有缓有急,急者仓卒,十数日之间便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腹内,常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烦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侵食腑脏尽而死,死则病流注染着傍人,故谓之蛊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四、毒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毒者,是鬼毒之气,因饮食入人腹内,或上至喉间,状如有物,吞吐不出;或游走身体,痛如锥刀所刺。连滞停久,故谓之毒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五、恶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恶注者,恶毒之气,人体虚者受之,毒气入于经络,遂流移心腹。其状往来击痛,痛不一处,故名为恶注。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六、注忤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忤者,犯也。人有卒然心腹击痛,乃至顿闷,谓之客忤,是触犯鬼邪之毒瓦斯。当时疗治虽歇,余毒不尽,留住身体,随血气而行,发则四肢肌肉淫奕,或五内刺痛,时休时作,其变动无常,是因犯忤得之成注,故名为注忤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十七、遁注候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由人体虚,受邪毒之气,停遁经络脏腑之间,发则四肢沉重,而腹内刺痛,发作无时,病亦无定,以其停遁不瘥,故谓之遁注。

  《养生方》云:背汗倚壁,成遁注。又鸡肉合獭肉食之,令人病成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