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其状,目精不转,而不能呼。

  诊其脉,动而弱者,惊悸也。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卷之一 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二十八、风惊恐候

  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乘,恐如人捕之。

  卷之一 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二十九、风惊候

  风惊者,由体虚,心气不足,为风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虚,虚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乘,故惊不安定,名为风惊。

  诊其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养生方》云:精藏于玉房,交接太数,则失精。失精者,令人怅怅,心常惊悸。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三十、历节风候

  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三十一、风身体疼痛候

  风身体疼痛者,风湿搏于阳气故也。阳气虚者,腠理易开,而为风湿所折,使阳气不得发泄,而与风湿相搏于分肉之间,相击,故疼痛也。

  诊其脉,浮而紧者,则身体疼痛。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三十二、风入腹拘急切痛候

  风入腹拘急切痛者,是体虚受风冷,风冷客于三焦,经于脏腑,寒热交争,故心腹拘急切痛。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三十三、风经五脏恍惚候

  五脏处于内,而气行于外。脏气实者,邪不能伤;虚则外气不足,风邪乘之。然五脏,心为神,肝为魂,肺为魄,脾为意,肾为志。若风气经之,是邪干于正,故令恍惚。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三十四、刺风候

  刺风者,由体虚肤腠开,为风所侵也。其状,风邪走遍于身,而皮肤淫跃。邪气与正气交争,风邪击搏,如锥刀所刺,故名刺风也。

  《养生方》云: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物,亦成刺风。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三十五、蛊风候

  蛊风者,由体虚受风,其风在于皮肤,淫淫跃跃,若画若刺,一身尽痛,侵伤气血。其动作状如蛊毒,故名蛊风也。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三十六、风冷候

  风冷者,由脏腑虚,血气不足,受风冷之气。血气得温则宜流,冷则凝涩,然风之伤人,有冷有热。若挟冷者,冷折于气血,使人面青心闷,呕逆吐沫,四肢痛冷,故谓之风冷。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如丁字样,转身倚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又云:蹲坐,身正头平,叉手安颏下,头不动,两肘向上振摇,上下来去七七。亦持手三七,放纵身心。去乳房风冷肿闷、鱼寸不调、日日损。

  又云: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始屈一足,安膝下,长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迭互亦然。去脚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又云:长舒足,肚腹着席,安徐看气向下,知有去处,然始着两手掌拓席,努使臂直,散脊背气向下,渐渐尽势,来去二七。除脏腑内宿冷,脉急,腰膊风冷。

  又云:欲以闭气出汗,拳手屈膝侧卧,闭气自极,欲息气定,复闭气,如此汗出乃止。

  复转卧,以下居上,复闭气如前,汗大出乃止。此主治身中有风寒。欲治股胫手臂痛法:屈一胫一臂,伸所病者,正偃卧,以鼻引气,令腹满,以意推之,想气行至上,温热,即愈。

  又云:肚腹着席,长舒一足向后,急努足指,一手舒向前尽势,将一手向背上挽足倒极势,头仰蹙背,使急。先用手足斜长舒者,两向自相挽急,始屈手足共头,一时取势。常记动手足,先后交番,上下来去二七,左右亦然。去背项腰膝膊井风冷疼闷、脊里倔强。

  又云: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向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损腹肚冷风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不下。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