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代赭石等品,效果很好。
48.白带一证,总的来说不外湿热、寒湿郁结几个方面,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辨其性质,这就需从全身症状来鉴别。如兼胸满、胁胀、嗳气、寒热,脉沉弦(尤其左脉),即可考虑肝郁的一面,同时肝郁可影响心,又可影响脾,临床务须随机应变。例如,用逍遥散时,如有心悸失眠、血虚诸症之时,可合归脾;有肝热之征时,宜加丹栀;如日久,又兼肾虚者,可合六味。必须是审证明确用之才有效,否则乱用妄用是不会有效的。
49.黄带,为妇科常见的证候。傅青主有易黄汤的方子,然黄带也有不同情况,究竟哪一种黄带适用易黄汤呢?以药测证,当为子宫有湿热,兼脾肾两虚者,可以用之。同时,不是脾阳虚而是脾阴虚的情况下可用,症见带如浓茶,气味臭秽,饮食减少,不喜燥热,腰困带多。
50.病情是复杂的,寒热虚实常交互出现,临床须在这些方面多留意。如曾治一妇女产后之病,表现为呕吐、腹泻、口苦、胃脘有压痛,平素是虚寒体质,当然产后为虚,腹泻为虚象,兼有体质偏寒,拒按为实,口苦为热,证情是复杂的,给以人参补虚,干姜温中祛寒,半夏止呕,大黄去其实兼清泄其热,一剂即愈。

51.一产后病患者,系剖腹产,产后腹胀,经西医检查,为继发性肠梗阻。经会诊,发现两个特征:一是吐痰清稀量多;二是腹虽胀,无明显拒按,鼓肠较剧,微热。拟方二陈汤加莱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减轻。又治一例产后鼓肠,审证系瘀血,拟归、芎、桃仁、乳、没、腹皮、台参,亦治愈.因无明显寒热,故药亦不用温凉之品。总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用药恰如其分,自然见效。
治法撮要
52.治病必须找到其根源,不能头痛医头,足痛医足。如一人舌质红,用滋阴之法而不愈.珍之脘腹拒按。并无其他阴虚症状,以消导之法即愈,一月经闭止者,曾用大承气而愈,一神昏谵语者,亦以承气而愈等等,均是认定病因均在肠胃,所以取效的。
53.对一症的治疗,必须了解它的产生原因。如治疗发烧,不能单纯退烧,要了解烧是怎样发生的,如系表热,则予解表即愈,如系阴虚,则必须滋阴才会取效。假如一味地退热,不究其原因,就达不到治愈的目的。《内经》言:“治病必求其本。”即是这个意思。
54.治病要结合病机,关注病变趋势。病情向纵深发展者,可以阻截之;向愈的阶段,可以诱导之。如肝炎久治不愈,即有向肝硬化转变的趋势。为什么会硬化呢?因津液受伤,脉络阻滞的结果。如何阻截呢?滋阴养血通络等法是也。考虑其肾虚者,更当滋肾,当然亦须避免色欲,戒酒,以免重伤其阴。
55.治病当结合气候环境不同而施治。例如在久旱无雨的干燥气候下,明明需要宣透,但用药就不能过分温燥;反之,在淫雨缠绵的湿润气候之中,纵然需要滋阴,用药也不必过度濡润,否则对于疾病是有害的。
56.表证,遇有表寒、表热不明显,或似是而非之际,用药宁可偏其凉而不可偏其温。
57.温病邪在卫分的主要治法是辛凉解表,但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舌苔白、口渴不甚的情况下,亦有用辛温解表的时候。例如春温之用荆防解表汤,阴暑之用三物香薷饮,凉燥之用杏苏饮等。
58.表证汗解是千古不易的定法,但不管内部有无兼证,片面地进行发汗,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有汗不出或使病情加剧的可能,所以发汗之法也必须根据一定法则,不是随便使用的。
59.伤寒病愈后气虚滓液朱复,余热未尽,而有喜冷、少气、欲呕等现象迹最忌一般夭挂┢罚如人参、黄芪等药。因为这些药品虽能补虚,但不能清热,最易留邪为患。
60.伤寒病解后,周身发热,汗出即解,须臾又热而汗,如此多次,汗出如洗,目上窜不露黑睛,寒热往来,气喘,怔仲,气虚不足以息,以及左脉微细,按之即无,酶蔚ㄐ榧,肝风将动,元气欲脱之证,药重用山萸肉30~60克,方用来复汤.
61.治内伤家考虑到有无外感,治外感时要考虑到有无内伤。如有夹杂,要考虑其孰轻孰重,孰宾孰主,治法上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兼顾。只有辨清夹杂,审清其主次量比,对证下药,才能得当。
62.甘温除大热,其热为内伤热,而非外感热,内伤与外感之区别,均可作为其鉴别的依据。又,甘温所除之热为虚热,而非实热,其脉象以虚而大为特点,手心烧(应与阴虚、停食之手心热相区e),伴有倦怠(须与清暑益气汤证区别,从时令上区别)等特征。须综合分析,细心体会,方不致误。
63.滋阴剂应用一个阶段后,须回头用补阳之法一二次,然后再继续用滋阴,则阴复反能增速。同理,回阳剂用一个阶段之后,改用滋阴剂一二次,再接着用回阳之法,则阳升更旺。此阳生阴长、阴阳互根之意也。
64.热自足直冲股内,上入腹中,为肾经火旺证,治宜滋肾丸或知柏地黄丸。
65.气有余便是火,故理气可治火证。
66.眼花,两目干涩,属肝伤血少证者,治宜和肝养血,方取逍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