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根本,故应着重从肾心论治。
发病脏腑虽然以心肾为主,但肺、肝、脾等脏往往多被涉及,痰饮、瘀血、气滞、气虚、阴虚、阳虚、寒象、热象常相夹在一起,只不过随着病情的变化,出现孰者为主,孰者为辅,孰多孰少而已。故在治疗用药上,也应随着证候的变化,在抓住主要原因进行治疗的同时,不忘辅以第二位、第三位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顾、综合治理、提高疗效的目的。
基于上述思路,结合多年的治疗肺心病之经验。李老常将肺心病分为五种证型,详见下述: 一、心肾阳虚,痰饮阻滞型 [证候表现]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吐泡沫痰,轻度浮肿,四肢厥冷,怯寒,舌苔白,脉沉细弱或沉细微而数。
[治则]宣阳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减:
附子3~6克 茯苓5克 白术6克 白芍6克 生姜3片 杏仁3克 人参3克
[加减]瘀血阻滞,轻度紫绀者,加丹参6克。
[案例]
刘某,男,55岁。门诊号:86274。
1964年1月21日初诊:咳嗽30多年,咳喘气短,上坡或用力、负重时加重20余年。近1年来日渐严重,尤其最近入冬以来,咳喘气短,不能平卧,心悸浮肿。经用氨茶碱、抗生素类药物无效,后改予中药止咳定喘治疗2个月亦无效。现症怯寒,四肢厥冷,脉沉微。治宜温肾化饮。方用真武汤加减:
附子5克 党参3克 杏仁3克 陈皮6克 茯苓5克白术6克 白芍6克 生姜3片
服药2剂后气短稍见好转,以后根据腹胀时加厚朴3克,咳嗽严重时加紫菀6克的加减法,治疗1个月,浮肿、气短、咳喘诸症大多消失。
按:本案证属心肾阳虚,痰饮上冲,故在温阳利水湿之真武汤基础上加杏仁、陈皮以温化寒痰,党参益气健脾,合苓、术以治生痰之源。 二、上实下虚,痰浊中阻型 [证候表现]咳喘而不能平卧, 胃脘痞满,口苦口千,颜面或眼睑浮肿较重,头部时时汗出,足冷,或手足厥冷,舌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
[治则]化痰降逆温肾。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苏子9克 橘红6克 半夏6克 当归6克 前胡6克厚朴6克 肉桂5~6克 黑锡丹3克 人参3克
[案例]
安某,女,46岁。门诊号:56972。
1962年11月22日初诊:咳嗽30余年,喘20多年,近三四年来加重,尤其今年入冬以来,病情更重,喘咳吐痰,不能乎卧,颜面、四肢、腹部均浮肿,尤以食后咳喘更重,头汗出,足冷如冰,舌苔黄厚而腻,口唇、舌、面颊、手指均青紫,脉弦滑。证属上实下虚、痰饮不化之重症。治宜化痰降逆温肾。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苏子9克 橘红6克 半夏9克 当归9克 前胡9克厚朴9克 肉桂9克 黑锡丹3克 党参6克 补骨脂9克
服药2剂后咳喘好转,又继服4剂后,根据情况改予金T肾气丸合黄芪鳖甲散加减治之,2月而安。
按:本例患者为上实下虚、痰饮不化之重症,故用苏子降气汤加重肉桂用量,另加补肾助阳之补骨脂,意在加强温肾助阳,益火之源,以救下虚。 三、肾阳不足.寒水上冲型 [证候表现]咳喘不能平卧,头汗如珠,腰腿疼痛,足冷如冰,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紧,尺大或两尺均微。
[治则]温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生地9克 山药9克 山萸肉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5~9克 车前子9克 怀牛膝9克
若无山萸肉,可改用补骨脂9克。
[案例]
张某,女,40岁。门诊号:27898。
1960年3月18日初诊:咳喘数十年,近1月来连续喘嗽不止,不能平卧,心悸,腰酸背困,足冷如冰,7~8天来下肢出现浮肿,咳喘更加严重,头汗时出,但足趾更冷,经西药抗生素、氨茶碱,中药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等治疗半月余无效。口唇舌质微青紫,舌苔白,脉沉细,尺大而弦。治宜温肾纳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生地12克 山药9克 山萸9克 茯苓9克 五味子9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车前子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怀牛膝9克
服药2剂,咳喘明显改善,浮肿亦大部分消失.继续原方治疗半月,症状大部分消失。
按:本例咳喘患者属肾阳虚,肾不纳气型,故用济生肾气丸温阳补肾而利水。方中五味子与六味地黄汤合用名都气丸,主治肾阴虚而气喘呃逆者,五味子功擅纳气平喘,故本方能在温补肾阳之基础上增加利水消肿、纳气平喘之功效。 四、痰饮不化.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型 [证候表现]咳嗽气短,不得平卧,全身浮肿,口苦口千,头晕头痛,心烦心悸,时而胸胁窜痛,烦躁易怒,舌苔白,质暗,口唇紫暗,脉弦滑。
[治则]治宜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化痰祛瘀治其标。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6克 半夏9克 陈皮9克 青皮9克 党参9克麦冬9克 五味子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黄芩9克
[加减]咳嗽严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