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砂、苍术。此专治内,温中消食也。
若吐泻,脉沉微甚者,不可用凉药,可用附子大顺散∶熟附子、甘草、干姜、杏仁、桂,或附子理中
汤加芍药。
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水,致伤脾胃,吐泻霍乱。故治暑药多用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医者要识
此意。
若既伤暑热,复伤生冷,外热内寒,宜先治其内,温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补气,而以理脾为主,于
前阴阳二条内相兼取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已兼此意。其用黄 、升麻、人参、白术、甘草、麦门冬、
当归、五味、黄柏、葛根,是清暑补气也;苍术、神曲、陈皮、泽泻、青皮,是治内补脾也。
愚按前症又当分别中暑中 、脉虚脉沉、无汗有汗、发热不热、作渴不渴、或泻不泻、饮寒饮热,辨
其阴阳虚实,不可泛投寒凉之剂。盖为夏月伏阴在内,古人用附子大顺散之类温补阳气,厥有旨哉!何
今之老弱,至夏月患食少,体倦,发热作渴,或吐泻,腹痛,头痛诸症,反服香薷饮,复伤元气,无不招引
暑症,以致不起。至若清暑益气汤内用猪苓、泽泻之类,必审其果有湿热壅滞,方可用之,否则亏损其阴,
而伤其目矣。用当审察!
仪部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余
曰∶此阴寒之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注夏病属阴虚元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黄柏(炒)、白芍药。挟痰者,加半夏、陈皮。
愚按丹溪先生云∶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
午,为火太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
未,土大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尝藉肺金为母,以补其不足。古人于夏月必独宿而淡味,
保养金、水二脏。经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火气潜藏,必养其本然之真,而
为来春发生之本。若于此时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际,根本壮实,何病之可言哉?
文选姚海山,仲夏头痛,发热,气高而喘,肢体倦怠,两手麻木。余谓热伤元气,用人参益气汤顿安,
又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而痊。
若夏月伤暑,发热,汗大泄,无气力,脉虚细而迟。此暑伤元气也,服后方∶
人参 黄 (蜜炙)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 陈皮 白茯苓(各一钱) 黄连(炒) 甘草(炙,各
五分) 黄柏(三分) 白术(一钱五分) 香薷 知母(各七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有热伤元气而汗出者,有劳伤元气而汗出者,有因元气素虚腠理不密而汗出者。治法∶暑
伤元气者,清暑益气汤;劳伤元气者,补中益气汤;元气素虚而自汗者,十全大补汤。如兼盗汗,佐以六
味丸加五味子。前云大汗,无力,脉虚细迟,属阳气虚弱,纳黄柏、知母恐复损阳气,芍药、茯苓恐导损
阴气也。治者审之!
若夏秋暑热,因过用冷物茶水伤其内,又过取凉
风伤其外,以致恶寒发热,胸膈饱闷,饮食不进,或兼呕吐、泄泻,此内外俱伤寒冷也。
人参 干姜(炒紫色) 浓朴(姜水炒) 陈皮 羌活 枳实 白茯苓(各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如未应,宜用藿香正气散。若内外已解,寒热未退,或饮食不进,宜用六君子。
《保命集》云∶霍乱属阳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汤辈,或四君子汤。脉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
之;脉浮,无汗,四君子加麻黄。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
胡、木瓜;吐利转筋,腹痛,体重,脉沉而细,四君子加白芍药、良姜。吐利,四肢拘急,脉沉而迟,属
少阴,四君加姜、附、浓朴;吐利,四肢厥冷,脉微缓,属厥阴,建中加归、附。吐利,头痛而身热,热
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阴症霍乱者,理中加橘红;下腹痛,手足
逆冷,理中加熟附子;吐利后转筋者,理中加火 石膏一两。
上舍徐民则,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面食,而患腹痛。余曰∶此阴寒之症也,急用附子理中汤以回阳。不
信,别用二陈、枳实、黄连香薷饮之类而死。
进士刘华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余用附
子理中汤一钟顿安。(凡方内用木瓜者,俱用砂器煎炒,恶铁故也。余方仿此。)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壮元气、清热驱暑。服之免中暑、霍乱、泄泻、痢疾等症。
人参(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杵碎)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炒) 白茯苓(各一钱) 知母(炒) 陈皮 香薷(各七分) 黄芩(炒,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