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喘急。舌卷囊缩。则去麻、豉而易硝、黄。又全用伊芳尹三黄矣。

  普济消毒饮 治大头捻颈瘟等证。

  三黄汤去大黄。加柴胡、黑参、连翘、鼠粘、升麻、白芷、甘草、桔梗、马勃、僵蚕、板蓝根。

  半用水煎。半用蜜丸。噙化。气虚脉弱。加人参五七分。大便秘。加酒大黄钱许微下之。本方去升麻、黑参、鼠粘、僵蚕、板蓝、马勃。加荆芥、防风、羌活、枳壳、川芎、射干。名芩连消毒汤。

  当归龙荟丸 治肝经积热。时发惊悸搐搦。神志不宁。头目昏眩。咽膈不利。肠胃燥结。躁扰狂越等证。

  三黄汤加当归、龙胆、芦荟、栀子、青黛、木香、麝香。蜜丸。淡姜汤送二三十丸。

  神芎丸 治水肿外内俱实者。

  三黄汤本方用大黄黄芩各二两。黄连半两。加滑石、牵牛头末各四两。川芎、薄荷各半两。

  滴水为丸。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临卧温水服。湿热腰胁肿满。加甘遂一两。遍身走注疼痛。

  加白芥子一两。久毒热肿腹痛。加芒硝一两。关节不利。加羌活一两。肠胃结滞。加郁李仁一两。

  腰腿沉重。加商陆一两。本方去黄连、川芎、薄荷。名导水丸。戴人取伊芳尹三黄丸变为神芎丸。每令病患至夜先服百余粒。继以浚川散投之。五更当下。种种病出。投下少许。再以和膈药服之。以利为度。有五日一下者。三日一下者。病轻者一二服止。重者五六度方愈。是擒纵缓舒之妙。临病制宜。非可言谕。自非老年谙练有大负者。焉敢效诸行事耶。详方后云。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

  乃峻药缓攻之成法。此言每令病患先服百余丸。急乘元气未漓。为之迅扫各有至理。不可以此碍彼也。

  浚川散 治水肿胀急。大便不通。大实大满证。

  三黄丸去芩、连。用大黄一两。加牵牛头末、郁李仁各一两。芒硝、甘遂各半两。木香三钱。

  为散。每服二钱。入生姜自然汁。和如稀糊服。按此乃下水积之峻药。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

  停滞而生湿热。在阳不去。则化气而为胀。在阴不去。则化积而成形。世俗不省内经留者攻之。

  但执补燥之剂。怫郁转加而病愈甚也。戴人曰。养生与攻病。本自不同。今人以补药治病。宜乎不效也。

  卷十六 祖方

  十枣汤(玉函)

  治悬饮内痛。胁下有水气。脉弦数。

  芫花(熬) 甘遂 大戟(泡去骨。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枣肥者十枚擘。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补天石。加生姜汁。伤寒五法。加肉桂。)

  神 丸 治阳水肿胀。大小便秘。

  十枣汤本方各一两。加大黄二两。黑牵牛头末四两。轻粉一钱。煮红枣肉为丸。初服五七丸。

  日三服。渐加。快利为度。按此方守真本仲景十枣汤加牵牛、大黄、轻粉三味。较十枣倍峻。

  然作丸缓进。则威而不猛。其法最良。其于神 丸中。加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各半两。名舟车神 。已属蛇足。更于舟车丸中。加入乳香、没药。名除湿丹。风斯愈下。殊不足法。

  控涎丹 治胁下痰积作病。

  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等分为末。曲糊丸。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惊疾。加朱砂、全蝎。

  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延胡索、蓬术。臂痛。加桂枝、姜黄。

  痰嗽。加风化硝。寒痰。加丁香、肉桂、胡椒。甘遂直达涎结之处。大戟能攻胸胁之涎。白芥子能破支结之饮。此攻痰涎之峻剂也。凡形盛色苍气壮脉实人有上证。但服此药数服。其病如失。

  后以六君子调补。若气虚皎白。大便不实。小便清利者误服。不旋踵而告变矣。

  卷十六 祖方

  五苓散(玉函)

  治伤寒表里未解。渴而小便不利。

  白术(生) 茯苓 猪苓(各二钱) 泽泻(三钱) 桂(一钱)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或生料煎服。温覆取微似汗。按五苓散。本治太阳经邪犯本。渴而小便不利。饮水即吐之水逆。故用二苓、泽、术。利水生津。又需桂以蒸动其津。

  则渴者自不渴矣。后人不达此义。每用五苓治阴虚泉竭之证。重涸其水。发热发渴。势必转加。

  岂方之咎欤。况有去桂而用四苓者。曷知此方全赖桂之辛温。则术不至壅满。用方者当须识此。无愧圣贤一脉。

  猪苓汤(玉函) 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及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