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脉虚。合生脉散。内伤生冷。加炮姜。 按此本二妙合五苓之半。加黄连、甘草以燥夏令之湿热。良可法也。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走注。遍身骨节烦疼。胸膈不利。足胫赤肿重痛。

  羌活 甘草(炙。) 黄芩 茵陈(酒炒。各一钱。) 人参 苦参(酒洗。) 升麻(多汗。

  易黄 。) 葛根 苍术(泔浸。自汗。易桂枝。) 归身(各六分。) 白术(姜制。) 防风(下肿。易防己。) 知母(疼热。易黄柏) 猪苓 泽泻(各八分)

  水煎。热服无时。 此湿热疼肿之圣方。若不赤不肿痛上不热为寒湿。禁用。

  渗湿汤(理中汤下) 五苓散(方祖) 除湿汤(平胃散下) 肾着汤(理中汤下) 黄建中汤(桂枝汤下)

  小建中汤(桂枝汤下) 苓桂术甘汤(桂枝汤下) 小青龙汤(桂枝汤下)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下)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汤下) 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下) 五积散(平胃散下) 防己黄汤(方祖)

  桂枝附子汤(术附汤下) 白术附子汤(术附汤下) 甘草附子汤(术附汤下) 桂枝汤(方祖)桂苓甘露饮(五苓散下)

  虎潜丸(大补丸下) 神芎丸(伊芳尹三黄汤下) 半夏泻心汤(方祖)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清燥汤(保元汤下)

  春泽汤(五苓散下) 控涎丹(十枣汤下) 地黄饮子(中风门) 黑锡丹(金液丹下) 生脉散(方祖)

  济生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三・专方

  燥门

  千金五味子汤 治伤燥。咳唾中有血。引胸胁痛。皮肤干枯。

  五味子(五分。炒研)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续断 竹茹 桑根皮(蜜炒。各一钱。) 生地黄(二钱) 赤小豆(一撮。即赤豆之细者。)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千金麦门冬汤 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须热。渴而便秘。

  麦门冬(去心。二钱) 桔梗 桑根皮(蜜炙。) 半夏 生地黄 紫菀茸 竹菇(各一钱。

  )麻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五味子(十粒。碎。) 生姜(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石顽曰。按千金麦门冬汤。即五味子汤中去续断、赤小豆加门冬、麻黄、半夏、生姜。而五味子汤专治燥咳。方中反用续断以燥湿。麦门冬汤专治火热乘肺。咳唾有血。反用麻黄、半夏。世都莫解其故。是以并其方而置之。不知致燥之由。皆缘经脉阻滞。非续断不能通之。咳唾有血。是伤寒大病后。余邪蕴酿为火而乘于肺。非麻黄不能开之。痰凝气结。津液不行。非半夏不能祛之。与活人知母麻黄汤和剂款冬花散等立法不殊。今人每谓半夏性燥。一切渴家亡血家禁用。又谓半夏辛温。不当极闸冬、竹茹寒润药同用。若尔。则金匮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俱不足法耶。

  千金地黄煎 治风热心烦。咳喘便秘。脾胃热壅。食不下。

  生地黄汁 枸杞子汁(二味酒捣。各取汁) 荆沥 竹沥(各半斤) 真酥 生姜汁(各一合。) 人参 天门冬(去心。各一两) 白茯苓(八钱) 大黄(酒蒸) 栀子(姜汁炒黑。各五钱)

  上十一味。以后五味为细末。入前六汁内。调服方寸匕。再服渐加。以利为度。

  生地黄煎(千金) 治积热烦渴。日晡转剧。喘咳面赤。能食便秘。

  葳蕤 知母 茯神 栝蒌根 鲜地骨皮(各二两) 石膏(四两。碎) 生地黄汁(二升)

  麦门冬汁 白蜜(各一合) 生姜汁(二合。) 竹沥(六合半。)

  上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门冬汁。缓火煎至。四升。

  下炼白密、姜汁再煎数沸。

  初服三合。日三夜一服。加至四合。夏月为散。收姜汁、竹沥焙干蜜丸服。煎膏尤妙。 喻嘉言曰。此方生液凉血。制火撒热。兼擅其长。再加人参。乃治虚热之良剂。然非能食便秘者。断不可施。

  通幽汤 治大便燥结。便出坚黑。

  油当归(二钱五分。) 升麻(三分。醋浸) 桃仁泥(一钱) 甘草(生炙。各五分) 红花(少许) 熟地黄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水煎。将成用药汁磨槟榔五分。调入稍热服。

  润燥汤通幽汤加麻仁、大黄各一钱。

  清凉饮 治上焦积热。肺气不化。口舌干燥。

  黄连 黄芩 薄荷 黑参 当归 赤芍药(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水煎。入生白蜜一匕。热服。大便秘结。加酒蒸大黄。

  四顺清凉饮(一名四顺饮。) 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