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皆里热而实。此表里实热之证。急宜凉血解毒。当用紫草、红花、连翘、鼠粘、木通、蝉蜕、荆芥。甚则芩、连之类。如表热者。则宜清凉解表而分利次之。里热者。重于解毒而兼清凉。如在二三日之前。热毒盛者。以硝、黄微下之。盖凉血不至于干紫。解毒则免于黑陷。如表虚不补。则成外剥。里虚不补。则成内攻。表实过补。则不结痂。里实过补。则发痈毒。所以痘证变迁不常。若色一转。又当变通。不可拘于一定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气血虚实论

  夫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理。故气不可亏。亏则阳位不及。而痘之圆晕之形不成。血不可盈。盈则阴乘阳位。而痘之倒 之祸立至。是以治虚证。必当补气为先。盖气有神而无形。补之则易充。血有形而无神。补养难收速效。况气阳而血阴。阴从阳。血从气。理也。故补气不补血。使气盛而充。血亦随之而盛矣。何谓气血虚实。且如气过热则泡。血过热则斑。气不及则顶陷不起。血不及则浆毒不附。凡痘色淡白。顶不坚实。不碍手。不起胀。皆属气虚。宜保元汤倍黄加肉桂、丁香。人乳与酒酿同服。根窠不红不紧束。或红而散阔。以手摸过即转白。毫毛竖起。枯槁不活者。皆血虚也。保元汤加芎、归、红花及山楂以行参、 之滞。木香以散滞气。而血自活也。凡用黄 。当在痘出尽之后。凡用热药。当看毒尽解之时。更察气血之虚实偏胜而治之。则药无不效矣。凡补血。首尾用地黄。防滞血必用姜制。用芍药恐酸寒伐胃。必用酒炒以抑其润下之性。借酒力而行之达表也。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虚证防变论

  初发身热悠悠。乍热乍凉。肌松神倦。面青 白。饮食减少。手足时冷时热。呕吐便溏。痘点方见。隐隐不振。淡红皮薄。

  三四日陆续不齐。不易长发。五六日不易成浆。少食气馁。伤食易泄。七八日塌陷。灰白不起。

  自汗微渴。或腹胀喘渴。泄泻塌痒闷乱。切牙寒战。头温足冷。势所必致。皆缘气虚之故。故治虚痘。初发不宜轻投透表之剂。即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亦不宜用。况升麻汤等纯行升发之药乎。

  至于黄连、紫草。皆为切禁。惟宜保元汤为主。若气粗皮燥无润色者亦当忌之。只以四君子少加桔梗、川芎。补益之中略佐升提之法。俟点子出齐。重用参、 峻补其气。助其成浆。至八九日间无他凶证。十全大补汤倍桂。塌陷灰白。腹胀泄泻。木香散。塌痒闷乱。腹胀渴泻喘嗽。头温足冷。寒战切牙者。急进异功散。迟则不救。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虚证变实论

  气虚痘疹。调理得宜。使元气充实。腠理坚固。脾胃强健。二便调适。仍可转祸为祥。若补益太过。浆足之后。重用参、 。多有腹胀喘急之患。用枳壳汤。误用五苓、木香散。多有大便秘结之患。用宽中散。便实而渴。用麦门冬汤。过用丁、桂辛热之剂。则有咽喉肿痛。烦躁闭渴之患。用润燥汤。盖喘急腹胀。大便秘坚。烦渴咽痛。皆类实证。然而气虚变实。非真实也。是病浅而用药过深之失也。只宜斟酌。不宜疏通。若误行疏利。则方生之气复虚。而脱证将至矣。

  卷十二 婴儿门下

  虚证似实论

  气虚痘疹。或为饮食生冷。调理失宜。致伤脾胃。遂成泄泻。津液下陷。虚火上盛。必发而为渴。元气下陷。虚阳上壅。下气不续。必发而为喘。夫渴与喘。实证也。起于泄泻之后。斯为津液暴亡而渴。阴气暴逆而喘。

  故治渴则宜钱氏白术散。渴泻不止。则用钱氏异功散。治喘则宜独参汤。不应。亦用钱氏异功散。

  大便实者。少与生脉散调之。喘渴而泄。陈氏木香散、异功散选用。若至闷乱腹胀。毒瓦斯内攻。

  眼合自语者。此名失志。庸医不察。谬认为实。而与耗气之剂。速其毙也。安有实热而渴。气拥而喘。生于泄泻之后哉。

  卷十二 婴儿门下

  实证似虚论

  身发壮热。毛直皮燥。睡卧不宁。腮红睛赤。烦渴腹胀。便秘喘急。皆实热证。而复见呕吐者。

  此热毒在内。不得伸越。或为寒冷所搏。乳食不节。冷热相拒。则上逆而为呕吐。病机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是也。治当升提发散。兼辛以散之。如升麻汤加生姜、橘皮之类。吐逆势甚者。

  更加猪苓、泽泻引之下行可也。又有泄泻兼见。似乎虚证。然因热毒郁盛。熏炙脾胃。不得外达。

  则毒从下陷。寻窍而出。亦当升提发散。热毒外解。内泄自止。有食则兼消导。如枳壳、山楂之类。又复有不思饮食。似乎内虚。不知郁热在内。不得伸越。二便秘结。腠理阻塞。热毒壅遏。

  腹胀满急。不思饮食。必然之势。亦当升提发散。引毒达表。有热则兼清热。如山栀、黄连之类。

  则热气有所升越。而脏腑和平。饮食自进矣。若误用丁、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