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也。地黄丸加鹿茸。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者。所禀阳气衰弱。遇夜阴盛则阳愈衰。故不能视也。冲和养胃汤、煮肝散。疳眼者。因肝火湿热上冲。脾气有亏。不能上升清气。故生白翳。睫闭不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遂至损目。益气聪明汤、决明鸡肝散。目闭不开者。因乳食失节。或过服寒凉之药。使阳气下陷。不能升举。补中益气汤。眼连札者。肝经风热也。柴胡清肝散。若目札面青。食少体倦。肝木克脾土也。五味异功散加白芍、柴胡、生姜。实者。去参换赤芍加羌活、蝎梢。若生下目黄壮热。大小便秘结。乳食不思。面赤眼闭者。

  皆由在胎时。感母热毒所致。儿服泻黄散。母服地黄丸。若乳母膏粱积热。致儿目黄者。母服清胃散。若肢体面目爪甲皆黄。小便如屋尘色者。难治。余参眼目本门治之。

  小儿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风。致瞳神不正。名曰通睛。宜石南散吹鼻。内服牛黄平肝镇惊药。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耳

  耳者心肾之窍。肝肾之经也。心肾主内证精血不足。肝胆主外证风热有余。或聋聩或虚鸣者。

  禀赋虚也。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禀赋不足。地黄丸。肝经风热。柴胡清肝散。若因血燥。

  栀子清肝散。不应。佐以六味丸。若因肾肝疳热。朝用六味丸。夕用芦荟丸。若因乳母膏粱积热而致者。子母并服加味清胃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鼻塞鼻衄

  曹氏云。鼻乃肺之窍。皮毛腠理。乃肺所主。因风邪客于肺。而鼻塞不利者。内服消风散。

  外用葱白七茎。入腻粉少许。擂摊帛上。掌中护温贴囟门。小儿鼻衄。多因惊仆气散。血无所羁而随气上脱。先用小乌沉汤。次用止衄散。或异功散加柴胡、山栀。久不愈。用麦冬、黄 、当归、生地、人参、五味煎服。若衄久血脱。但出淡红水。或带黄黑色者难已。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解颅

  解颅者。生下囟门不合也。长必多愁少笑。目白睛多。面色 白。肢体消瘦。皆属肾虚。按肾主髓。脑为髓海。因父母精血不足。不能敛固也。地黄丸加五味、鹿茸。更用天南星微炮为末。

  醋调摊绯帛。烘热贴囟门。虚寒。用细辛、桂心、干姜为末。乳汁和敷上。干复敷之。儿面赤即愈。又方。半夏、生姜、芎 、细辛、桂心、乌头。

  苦酒煮去滓。以帛浸药汁中。适寒温以熨囟上。冷更温之。复熨如前。朝暮各三四熨乃止。二十日可愈。有至七八岁。或十四五岁。气血既盛而自合。若纵恣色欲。戕贼真阴。终焉不寿。此证若在乳下。当兼补其母。更以软帛束紧儿首。使其易合。亦有囟陷囟填。俱属赋禀不足。或五疳久病。元气亏损。泻利气虚。脾气不能上充所致者。补中益气及十补丸。若手足并冷。前汤加姜、桂。不应。虚寒之甚也。急加附子。缓则不救。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龟胸背

  龟背者。由儿生下。风客于脊。入于骨髓。小续命去附加防风。龟胸者。因肺受湿热。攻于胸膈。龟胸丸。并用龟尿点其骨节。多有得愈者。盖小儿腠理不密。风邪乘之。或痰饮蕴热于肺。

  风热交攻而致。或坐早风入骨髓。治用上法。若禀受肝肾虚热。六味丸。肾气不足。八味丸。背。

  加鹿茸。胸。加龟甲。治之贵早。迟则不验。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虚羸

  小儿虚羸。因脾胃不和。不能乳食。使肌肤瘦弱。或大病后脾气尚弱。不能传化谷气所致。

  若冷者。时时下利。唇口清白。热者。身温壮热。肌体微黄。更当审形色。察见证。如面赤多啼。

  心之虚羸也。面青目札。肝之虚羸也。耳前后或耳下结核。肝经虚火也。颈间肉里结核。食积虚热也。面黄痞满。脾之虚羸也。面白气喘。肺之虚羸也。目睛多白。肾之虚羸也。仍参相胜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五迟五硬五软

  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发者肾之荣。若齿久不生。

  生而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若长不可立。立而骨软。大不能行。行则筋软。皆肝肾气血不充。筋骨痿弱之故。有肝血虚而筋不荣膝。膝盖不成。手足拳挛者。有胃气虚而髓不温骨。骨不能用。而足胫无力者。并用地黄丸为主。齿迟。加骨碎补、补骨脂。发迟。加龟版、鹿茸、何首乌。立迟。加鹿茸、桂、附。行迟。

  加牛膝、鹿茸、五加皮。语迟之因不一。有因妊母卒然惊动。邪乘儿心不能言者。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有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邪乘儿心。菖蒲丸。肾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