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而不甚臭。手足指冷。或昏睡露睛者。属虚。法当温补脾土。若吐泻黄赤色而臭秽异常。或喜冷冻饮料而睡不露睛。手足指热者。属实。法当消导清理脾胃。此验虚实补泻法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病

  海藏云。 病者。因母有妊。儿饮其乳所致。他孕相迫。亦能致此。其状微利。寒热往来。

  或发热形瘦腹大。毛发 。情思不悦。令儿断乳。先与龙胆泻肝汤加 蓄。及白饼子下之。后与异功散、益黄散补之。禀气素虚不胜攻击者。理中加黄连、茯苓、 蓄。或一味 蓄浓煎日服。

  以其能利小便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疟

  小儿疟疾。不越风食乳癖食积痰积。挟惊挟暑。与脾虚胃弱之不同。盖风则多寒。食则多热。

  乳癖则泄泻多哭。痰积则呕吐喘鸣。食积则腹胀下血。挟惊则发搐指冷。挟暑则昏睡壮热。脾虚则倦怠肢冷。胃虚则多渴少食。治法。不离疏风消导豁痰。如小柴胡随证加减。多寒。则加羌活、桂枝。多热。则加橘皮、枳实。泄泻。则加浓朴、神曲。呕吐。则加橘皮、枳实。下血。则加枳实、黄连。发搐。则加钩藤、羌活。昏睡。则加茯苓、泽泻。脾虚。则补中益气加桂枝。胃虚。

  则六君子加草果。夜发。则加当归。日晏。则加升麻。若痢后疟。疟后痢。与夫三日疟。及久疟不止。俱补中益气为主。疟母。以小柴胡加鳖甲、桃仁丸服。大抵小儿肌腠疏薄无汗者绝少。即使无汗。稍加桂枝。有汗。并加芍药。不必用知母、石膏、紫苏、羌活辈也。至于劳疟瘴疟之类。

  小儿本无。不复赘及。其有因乳母七情六淫所致者。又当以小柴胡、逍遥散之类。兼治乳母为当。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痢

  钱仲阳云。泻利黄赤黑。皆热也。泻利清白。米谷不化。皆冷也。东垣云。白者湿热伤于气分。赤者湿热伤于血分。赤白相杂。气血相乱也。罗谦甫云。小儿下利色白。大都受寒。下利脓血。大都受热与食积。薛云。手足指热。饮冷者为实热。香连丸。手足指冷。饮热者为虚寒。理苓汤。若兼体重肢痛。湿热伤脾也。升阳益胃汤。小便不利。阴阳不分也。五苓散。若湿热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倍升、柴。泻利兼呕。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虚寒也。异功散加炮姜、木香。或变而为疟者。六君子加升、柴。若积滞已去。利仍不止者。脾气虚也。四君子加肉果。有寒。加吴茱萸、炮姜。有热。

  加炒黑宣连。丸服尤妙。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脱肛

  实热则大便秘结。虚寒则肛门脱出。因吐泻脾虚。肺无所养。故大肠气虚下脱也。补中益气为主。若脱出绯赤。或作痛者。血虚有热也。本方加丹皮、芍药。甚则加川连。外用槐角煎汤熏洗。若色淡不肿不痛。无血。此属气虚。只用补中益气以升举之。或加乌梅以收敛之。大凡手足指热。属胃热。手足指寒。属胃寒。若小儿肛痒或嗜甘肥。大肠湿热壅滞。或湿毒生虫而啮蚀肛门者。内服肥儿丸。外以雄黄、铜绿为散纳肛门。若因病不食。虫无养而蚀肛者为狐惑。黄连犀角散。若蚀肛透内者不治。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便血

  热入大肠则便血。补中益气加黄连、柴胡。热入小肠则尿血。六味丸。小儿多因胎中受热。

  或乳母六淫七情浓味积热。或儿自食甘肥积热。或六淫外侵而成。粪前见血者。清胃散加槐米。

  粪后见血者。清胃散加犀角、连翘。若婴儿则以治母为主。余当临证制宜。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大便不通

  小儿大便不通。肺与大肠有热也。清凉饮。若饮食夹惊。及积滞不通者。泻青丸。此皆治实热例也。若因乳母膏粱积热。及六淫七情郁火传儿为患者。清胃散加蜂蜜。清邪解郁。若儿禀赋怯弱。五心烦热。作渴引饮而大便难者。六味丸加二冬滋补肺肾。若用大黄、麻仁辈。是速其咎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有在气在血之分。上焦气分有火。则必渴。下焦血分有湿。则不渴。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泻利。而小便涩少者。五苓散加半夏、人参。若脾胃气滞。不能通调水道者。补中益气加木通、泽泻。心神烦热。脐腹胀闷。而小便不通者。栀子仁散。脾肺燥热。阴无以化而赤涩者。黄芩清肺饮。膀胱阴虚。阳无以生而淋沥者。滋肾丸。若膀胱阴虚。阳无以化而淋沥者。

  六味丸。若因乳母浓味酒面积热者。清胃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遗尿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卧则阳气内收。肾与膀胱之气。虚寒不能约制。故睡中遗尿。

  一味补骨脂酒炒为散。醇酒或益智仁煎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