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也。若障上有丝。及星生于丝梢。皆是退迟之病。翳薄细。丝赤不甚者。只用善逐之。甚者不得已而开导之。若贯过瞳神者。不问粗细联断皆退迟。此湿热在脑。幽隐之火深潜在络。一有触动。则其患迸发。轻者消散。重者开导。此定法也。内服神消散去二蜕。加皂荚、石决明。外点绛雪膏。次用皂荚丸。

  凝脂翳 在风轮上。有点初起如星色白。中有HT 如针刺伤。后渐长大。变为黄色。HT 亦渐大为窟者。有初起便带鹅黄色。或初起便成一片如障。又于障内变出一块如黄脂者。或先有痕HT后变出凝脂一片者。所变不一。祸则一端。大法不问星障。但起时能大色黄。善变速长者。

  即此证也。甚则为窟为漏。为蟹睛。内溃精膏。外为枯凸。或气极有声。爆出稠水而破者。此皆郁遏之极。蒸烁肝胆二络。不过旬日。损及瞳神。若四围见有瘀滞者。因血阻道路。清汁不得升运之故。若四围不见瘀赤者。其内络深处。必有阻滞之故。此证当急用神消散、皂荚丸。晓夜治之。若迟待长大蔽满乌珠。虽救得珠完。珠上必有白障。终身不得脱。凡有此证。但是头疼珠痛。

  二便燥涩。即是急之极甚。若二便通畅。祸为稍缓。

  花翳白陷证 因火燥络内。而膏液蒸伤。凝脂从白轮之际生来。四围高。中间低。此金克木之祸也。或就于脂内下边起一片黄膜。此二证夹攻尤急。亦有上下生起。名顺逆障。此火土郁之祸也。亦有细条如翳。或细颗如星。四散生起。长大牵连。此木火祸也。以上三者。必有所滞。

  轻则清凉之。重则开导之。若漫及瞳神。不甚浓重者。速救亦可挽回。但终不得如旧。止可救其HT凸而已。龙胆饮去黄连。加赤芍药。

  蟹睛证 真珠膏损。凝脂翳破坏风轮。神膏绽出。黑颗小如蟹睛。大则如黑豆。甚则损及瞳神。至极则青黄凸出者。此证与黑翳如珠。状类而治不同。夫黑翳如珠。源从膏内生起。此因破而出。中挟虚火。所以时时奇痒。或时掣痛酸涩。古法用小锋针。针出恶水。流尽即平。以炉甘石散。不用脑、麝点之。内服防风泻肝散。次用六味丸加蒺藜、车前调之。然终未免瘢靥之患。

  斑脂翳证 其色白中带青黑。或焦黄微细。有细细赤丝绊者。则有病发之患。结在风轮边傍。

  大则掩及瞳神。虽有神手。不能除去。治者但可定其不垂不发。亦须神消散、皂荚丸、石燕丹、绛雪膏内外夹攻。得气血定久。瘢结牢固。庶不再发。若治不固。或即纵犯。则斑迹发出细水泡。

  时起时隐。甚则发出大泡。起而不隐。又甚则于本处作痛。或随丝生障。或蟹睛再出矣。

  黄油证 生于气轮。状如脂而淡黄浮嫩。乃金受土之湿热也。不肿不疼。目亦不昏。故人不求治。略有目疾发作。则为他病之端。揭开上脾。气轮上有黄油者。是湿热从脑而下。先宜开导上睥。即与神消散、皂荚丸之类。有头风证者。石膏散兼皂荚丸。若疠风目上有此者最重。当从疠风证治。

  状如悬胆证 有翳从上而下。贯及瞳神。色青或斑。上尖下大。薄而圆长。状如悬胆。盖胆有瘀热。肝胆膏损。变证急来之候。若眼带细细赤脉紫胀者最急。头疼者尤恶。内必有滞。急向四围寻其滞而导之。庶免损坏之患。服用石膏散、皂荚丸。点以石燕丹。

  玉粒分经 生于气轮者。燥热为重。生于睥者。湿热为重。其形圆小而颗坚。淡黄如白肉色。

  初起不疼。治亦易退。亦有轻而自愈者。若恣酒色。嗜辛热。多忿怒。及久而不治因而积久者。

  则变坚大而疼。或变大而低溃。如烂疮相似者尚轻。宜神消散去二蜕。加皂荚、石决明。燥热。

  去苍术加当归、杏仁。若复不知禁忌。且犯戒者。则烂深而变为漏矣。不可误认为粟疮。

  银星独见 乌珠上有星。独自生也。盖人之患星者。由火在阴分而生。故不能大。若能长大者。必是各障之初起也。即如凝脂一证。初起白颗。小而圆嫩。俨然一星。不出一二日间。渐渐长大。因而触犯。遂至损目。若误认为星。则谬矣。大凡见珠上有星一二颗。散而各自生。至二三日。看之不大者方是。若七日而退者。火数尽也。若连萃贯串相生。及能大者。皆非是也。凡星见青色者为风。其人必头痛。蝉花散去苍术。加白蒺藜、谷精草。并用碧云散。祛风为主。星久不退。恐其成翳。

  阿魏搐鼻法。每夜搐之。星见陷下者。或小点乱生者。为肾虚。其人必因梦泄。或房劳之故。宜生料六味丸加谷精草、白蒺藜、车前子。凡去星之药。非谷精不应也。

  聚开障证 其障或圆或缺。或浓或薄。或如云似月。或数点如星。痛则见之。不痛则隐。聚散不一。来去无时。或月数发。或年数发。乃脑有湿热之故。大约治法。不出镇心火。散瘀血。

  消痰饮。逐湿热而已。

  聚星障证 乌珠上有细颗。或白色。或微黄。或联缀。或团聚。或散漫。或顿起。或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