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针刺。目虽不赤。亦是心经流火。宜洗心散。

  然此证多有体疲目劳。营气不上潮于目而如针刺之痛者。宜养其营。若降火则殆矣。

  热结膀胱证 目病小便不通利而头疼寒热者方是。若小便清利者非也。宜先利其水。后治其目。五苓散加车前、滑石之类。血热。导赤散合益元散。

  肝风目暗证肝肾虚热。生风疼痛。举发无时。眼睛坠疼。颇有赤涩泪出。眼前多花发。一物如见两般。白蒺藜散、还睛丸选用。

  大小雷头风证 不论偏正。但头痛倏疾而来。疼至极而不可忍。身热头旋。恶心呕吐。目痛便秘。若失治。祸变不测。目必损坏。轻则HT 凸。重则结白如珠而变内障。清震汤。

  左右偏头风证 久则左发损左目。右发损右目。有左损反攻右。右损反攻左而二目俱损者。

  若外有赤痛泪热等病。则外证生。若内有昏眇眩晕等病。则内证生矣。痛从内起止于脑。则攻害迟。痛从脑起止于内。则攻害速。若痛从中发。及眉梁内上星中发者。两目俱害也。从头风例治之。

  阳邪风证 额板眉棱骨痛也。发则多于六阳用事之时。元气弱者。则有内证之患。若兼火者。

  则有证外之病。选奇汤、清空膏、还睛丸选用。

  阴邪风证 脑后枕骨痛也。多发于六阴用事之时。发则虚晕耳鸣。久而不治。内障成矣。三因芎辛汤。

  巅顶风证 顶骨内痛极如锤如钻也。夹痰湿者。每痛多眩晕。若痛连及目珠而胀急瘀赤者。

  外证之恶候。若昏眇则内证成矣。外证用羌活胜风汤。内证冲和养胃汤。痰湿。礞石滚痰丸。

  卒脑风证 太阳内如槌似钻而痛也。若痛及目珠。珠外有赤脂纵贯及瘀滞者。外证之恶候也。

  若珠不赤痛。自觉视如云遮雾障渐渐昏眇者。内证成矣。治法如巅顶风证。急早治之。以免后虑。

  游风证 头风痛无常位。一饭之顷。游易数遍。若痛缓而珠赤。必变外障。痛甚而肿胀紧急者。必有瘀滞之患。久而失治。不赤痛而昏眇者。内证成矣。

  邪风证 人素有头风。因而目病。内经所谓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是也。发则头痛目亦病。

  目病头亦痛。轻则一年数发。重则连绵不已。先用羌活胜风汤。次与还睛丸。目中常若风吹状者。

  此火气内伏。阳气不行于外也。大追风散。若无赤痛而止内胀昏眇者。内证成矣。

  卷八 七窍门上

  目赤

  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二曰火盛。三曰燥邪伤肝。戴复庵云。赤眼有三。有气毒。

  有热壅。有时眼。无非血壅肝经所致。属表者。羌活胜风汤。属里者。泻肝散等药。赤久生翳膜者。春雪膏、蕤仁膏选用。并用碧云散吹鼻。目赤肿。足寒者。必用时时温洗其足。并详赤脉处属何经治之。王节斋云。眼赤肿痛。古方用药。内外不同。在内汤散。用苦寒辛凉之药以泻火。

  在外点洗。用辛热辛凉之药以散邪。故点药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大热。因其性辛甚。故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热气。世俗不知冰片为劫药。误认为寒。常用点药。遂致积热入目。昏暗障翳。又不知忌寒凉而妄将寒凉冷药挹洗。常致昏暗者。比比皆是。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暖药暖脾则肝益甚。惟于平和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

  一举两得。经云。木得桂而枯。更以芍药制之。散热存阴之捷法也。人乳点眼。久病昏暗极效。

  以乳与血液同源。目得血而能视也。凡赤而肿痛者。当散湿热。赤而干痛者。当散火毒。赤而多泪者。当散风邪。赤而不痛者。当利小便。先左赤而传右者。为风热挟火。散风为主。勿兼凉药。凉能郁火也。先右赤而传左者。痰湿挟热。泻火药中。必兼风药。风能胜湿也。凡赤甚肿痛。于上睥开出恶血。则不伤珠。

  瘀血灌睛证 此证为病最毒。若人偏执己见。不用开镰者。其目必坏。初起不过红赤。次后紫胀。及后则白珠皆胀起。在睥则肿胀如杯。在珠则白轮涌起。失治必有青黄牒出HT 凸之祸。

  凡见白珠赤紫。睥肿虬筋紫胀。传点不退。必有瘀滞在内。可翻睥内视之。若睥内色晕。泛浮椒疮。或粟疮者。皆用导之。导后服宣明丸。

  血灌瞳神证 因毒血灌入金井瞳神水内也。清浊相混。时痛涩。红光满目。 如隔绢。看物若烟雾中。此证有三。者肝肾血热灌入瞳神者。多一眼先患。后相牵俱损。最难得退。有撞损血灌入者。虽甚而退速。有针内障。失手拨着黄仁。瘀血灌入者。三证治法颇同。用大黄当归散。

  有翳退翳。活法治之。

  赤脉贯睛证 不论粗细多少。但贯到风轮。经过瞳外接连气轮者。最不易治。细者稍轻。粗者尤重。贯过者有变证。丝粗及有傍丝虬乱者有变证。凡各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