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肾。目暴肿。隐涩难开者。以三棱针刺前顶百会穴。出血大妙。宜浅勿深。深则伤骨。惟后顶强间脑户风府四穴。

  不可轻用针灸。以多忌犯故也。目忽盲不见物。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乃刺其鼻中攒竹穴与顶前五穴。大出血立明。他经出血。其病转剧。故曰。刺太阳阳明则目愈明。刺少阳阳明则目愈昏。近世有以光明草于上下胞打出血丝。往往获效。即三棱针刺血之法。惟可施之于有余暴发耳。

  外障属风热上壅。上下胞 肉。蓓蕾磨荡其睛。久之生翳蔽其睛明。当消风散热。外用点药退之。

  内障属虚挟气郁。黑水神光昏翳。外似好眼而不能照物。不痛不痒。惟不能睹。须分气血脾胃治。

  银海精微曰。夫眼者。乃五脏之精华。如日月丽天。昭明而不可掩者也。其首尾赤 属心。

  其满眼白睛属肺。其乌睛裹撷属肝。其上下肉胞属脾。而中间一点黑瞳如漆者。肾实主之。是随五脏各有证应。然论所主。则瞳子之关系重焉。何以言之。目者肝之外候也。肝取木。肾取水。

  水能生木。子肝母肾。焉有子母而能相离者哉。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眩晕。乌轮赤晕。刺痛浮浆。此肝热也。眼生新泪。枯黄绕睛。此肝虚也。瞳神开大。淡白偏斜。此肾虚也。瞳神紧小。或带微黄。此肾热也。一虚一实。以此验之。凡热冲发于眼。皆当清心补肝。又不可拘执其水生木之说。析而论之。则拘急牵飕。瞳胞白痒而清泪。不赤不痛。是谓风眼。乌轮突起。胞硬红肿。眵泪湿浆。里热刺痛。是谓热眼。眼昏而泪。胞肿而软。上壅朦胧。

  酸涩微赤。是谓气眼。其或风与热并。则痒而浮赤。风与气薄。则痒而昏沉。血热交聚。故生淫肤粟肉红缕偷针之类。气血不至。故有眇视胞垂雀目盲障之形。淡紫而隐红者。为虚火。鲜红而赤者。为实热。两 逞露。生 肉者。此心热血旺。白膜红膜如拘轮者。此气滞血凝。热证瞳神肉壅。白睛带湿。色浮而赤者也。冷证瞳神青绿。白睛枯槁。气沉而浊也。眼热经久。复有风冷所乘。则赤烂。眼中不赤。但为痰饮所注。则作痛。肝气不顺而挟热。所以羞明。肝热蓄聚而伤胞。所以胞合。此外证之大概。然而五脏不可缺一。脾与肺独无预。何也。曰。白睛带赤。或红筋者。其热在肺。上胞下睑。或目胞间如疥点者。其热在脾。脾主味也。五味荣养诸中。则精神发于外。肺主气也。水火升降。荣卫流转。非气孰能使之。前所云五脏各有证应。于此又可推矣。虽然。眼之为患。多生于热。其间用药。大抵以清心凉肝。调血顺气为先。有如肾家恶燥。

  设遇虚证。亦不过以当归、地黄辈润养之。轻用温药不可也。至于退翳一节。尤关利害。凡翳起肺。肺家受热。轻则朦胧。重则生翳。如珍珠。如碎米者易散。翳状如梅花者难消。虽翳自热生。

  然治法先退翳而退热。若谓热极生翳。先去赤热。则血为之冰。而翳不能去矣。其有赤眼。凉药与之过多。又且涤之以水。不反掌而水凝矣。眼特一团水。且水性澄清。尤不可拘拘于点洗。喜怒失节。嗜欲过度。穷役眼力。泣涕过多。凌寒冲风。当暑触热。不避烟火。饮啖热多。此皆患生于脏腑者也。专事点洗可乎。有能静坐澄神。爱护目力。放怀息虑。心逸目休。调和饮食以养之。斟酌药饵以平之。明察秋亳。断可必矣。

  五轮八廓所属。五轮者。肝属木。曰风轮。在眼为黑睛。心属火。曰血轮。在目为二 。脾属土。

  曰肉轮。在目为上下胞。其上属脾。而下属胃。肺属金。曰气轮。在目为白仁。肾属水。曰水轮。

  在目为瞳神。此为眼目之根本。又藉血为之胞络也。逮夫八廓。有名无位。胆之府为山廓。又名清净廓。大肠之府为天廓。又名传送廓。膀胱之府为泽廓。又名津液廓。肝之府为风廓。又名养化廓。肾之府为水廓。又名会阴廓。命门之府为火廓。又名抱阳廓。脾胃之府为地廓。又名水谷廓。小肠之府为雷廓。又名关前廓。此虽眼目之源派。而实无关于治疗也。五脏或蕴积风热。或有七情之气。郁结不散。上攻眼目。各随五脏所属而见。或肿而痛。羞涩多泪。或生冷翳障膜。

  昏暗失明。治之须究其源。风则散之。热则清凉之。气结则调顺之。切不可轻用针刀钩割。偶得其愈。出乎侥幸。倘或不然。终身之害。又目不可过用寒凉。恐冰其血。凝而不流。亦成痼疾。

  当量人之老少。气体虚实用药。又有肾虚者。亦令人眼目无光。或生冷翳。当暖肾经。北方之人患服。皆是目冒飞沙。夜卧热炕。二气交蒸。治宜多用凉药。禀气与南方不同也。又痘疹之后。

  毒瓦斯郁于肝。气不能泻。发于眼目。伤于瞳神者。素无治法也。

  卷八 七窍门上

  开导说

  开导之法。盖由阴虚火盛。经络郁滞。不得通畅而设。其处有五。谓迎香。内睥。上星。耳际左右。两太阳穴也。内睥。正队之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