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肝之子。故二脏同病者可治。若见脉小沉涩。为营血内竭。

  加以血温身热。不出七日必死也。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

  土衰不能制水。先后天脾胃俱败也。

  阴阳虚。肠 。死。

  阴虚则血温身热。阳虚则支冷不食。

  泄而脱血。脉实。皆曰难治。

  下脱而见脉实。脉证相反。纯属邪气用事。故为难治。

  仲景云。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

  手足、不仁。 下痢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痢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痢脉数而渴者。命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下痢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下痢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痢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痢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痢脉沉而迟。

  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痢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下痢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痢腹胀满。身体疼痛者。

  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以上金匮要略。)下痢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下痢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下痢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下痢腹中肾者。当下之。下痢脉迟紧。为痛未欲止。

  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下痢身躯疼痛。急救里。诸温之属。可与理中、四逆、附子汤热药。急投之美。下痢大孔痛者。当温之。下痢脉大浮弦。下当已。下痢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

  下不止者死。下痢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此为下不尽。更下之愈。风寒重者不可下。下之后。

  心下坚痛脉迟。此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下痢脉浮大。此为虚。以强温之故也。设脉浮革者。因尔肠鸣。当温之。(以上千金参补。)下痢三部脉皆平。

  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痢脉迟而滑者。实也。痢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痢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痢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痢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痢肺痛。紫参汤主之。气痢。诃梨勒散主之。保命集云。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不可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下竭。而阳无所附也。凡阴阳不和。惟当分利阴阳。经云。暴泄非阳。久泄非阴。大便完谷下。有寒有热。热者。脉疾。身多动。音声响亮。

  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身不动作。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息微者。姜附汤。

  若身重四肢不举。术附汤证也。

  东垣云。饮食一伤。起居不时。损其胃气。则上升清阳之气。反下降而为飧泄。久则太阴传少阴而为肠 。寒冷之物伤于中。 满而胀。传为飧泄。宜温热以消导之。湿热之物伤于中而下脓血者。宜苦寒以疏利之。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

  腹痛者和之。洞泄肠鸣。脉细微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数至圊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寒之。此治痢之大法也。

  张介宾曰。肠 一证。即今之所谓痢疾也。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脓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里急后重者。有呕恶胀满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热往来者。虽其变态多端。然总不外乎表里寒热。而于虚实之辨。尤为切要。凡邪因表者。必有表证。但兼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则痢自愈。如无表证。则必由口腹。悉属内伤。但伤于内者极多。因于表者。则间或有之。此内外之不可不辨也。以寒热言之。则古以赤者为热。白者为寒。至刘河间而非之曰。如赤白相兼者。

  岂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至丹溪则因之曰。赤痢乃是小肠来。白痢乃是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自二子之言出。则后世莫敢违之者。愚见则有不然。夫痢起夏秋。湿蒸热郁。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居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须知寒者必虚。热者必实。更以虚实细详之。而寒热愈明矣。如头疼身热。筋骨酸痛者。实也。胀满恶食。急痛拒按者。实也。烦渴引饮。喜冷畏热者。热也。脉强而实者。实也。脉数而滑者。热也。外此则靡非虚寒矣。而相似之际。尤当审察。如以口渴为实热似矣。不知凡系泻痢。必亡津液。液亡于下。则津涸于上。安得不渴。更当以喜热喜冷别虚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