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滋肾水。若寒热往来。或耳聋胁痛。属肝木炽盛。用柴胡四物汤以清肝火。生肝血。若筋挛骨痛。不能动履。用六味丸、补中益气以滋化源。身上虚痒。此血不营于腠理。所以痒也。四物加酒芩煎服。调紫背浮萍末。痒甚。加荆芥、蝉蜕。夏秋湿热行令。若饮食不甘。头目眩晕。遍体酸软。而两腿麻木。口干自汗。

  气促身热。小便黄数。大便稀溏。湿热伤元气也。清燥汤。身起疙瘩。搔破脓水淋漓。若寒热往来者。肝经气血虚而有火也。加味逍遥散。若肌腠搔如帛隔者。气血不能外营也。人参养胃汤。

  若面部搔之麻痒者。气血不能上营也。补中益气汤。口舌生疮。或咽喉作痛。或饮食喜冷。大便秘结者。实热也。四顺清凉饮。肌热恶热。烦渴引饮者。血虚也。当归补血汤。牙齿作痛。或牙龈溃烂。若喜寒恶热。属胃火。清胃散为主。舌赤裂。作渴引饮。或小便频数。不时发热。或热无定处。或足心热起者。乃肾水干枯。心火亢盛。用加减八味丸。若误用寒凉。必变虚寒而死。

  〔诊〕脉两寸浮而紧。浮而洪。阳脉浮弦。阴脉实大。浮缓者易治。洪大而数。或沉实者难愈。

  脉沉而病在上。脉浮而病在下。及无汗者。皆为不治之证也。

  卷六 诸风门

  胃风

  经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胃风者。头面肿起。右关脉弦缓带浮。多因饮食后乘凉所致。喻嘉言曰。胃风变证有五。一曰风成为寒热。以风入于胃。必左投肝木而从其类。风气通于肝也。肝木盛则侮脾土。故生寒热。

  庸医认为外感者此也。宜小柴胡汤。一曰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热积胃中。善食而易饥。火之害也。宜白虎加人参。一曰厥成为巅疾。厥者逆也。谓胃气逆而上行。成巅顶之疾。如眩晕之类是也。宜芎辛汤。一曰久风为飧泄。言胃中风炽。飧已即泄。不留停也。若风气入血分。则下鲜血。挟湿热。则下如豆汁。人参胃风汤。有血。加防风。一曰脉风成为疠。言胃中之风。酝酿既久。则营气热 。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肌肉之间。渐至溃烂。轻则肌体麻木。目蠕动。牙关紧。面肿能食。升麻胃风汤。此五者。总为胃风之病也。

  卷六 诸风门

  破伤风

  破伤风证。因击破皮肉。风邪袭入。而发热肿胀。治法与感冒不异。又诸疮溃后。风邪乘虚内袭。其候最急。往往视为寻常。致变种种。多有不可救疗者。亦有疮热郁结。多着白痂。疮口闭塞。气难宣通。而热甚生风者。或有用汤淋洗。湿气从疮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者。或有用艾灸火烘。火气逼入而烦躁发热者。但须辨疮口平无汁者。破伤风也。疮口边出黄水者。破伤湿也。

  疮口 肿赤色。破伤火也。其汤火之毒。亦与破伤风无异。其为证也。皆能传播经络。燔烁真气。

  是以寒热间作。甚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如角弓反张之状。死在旦夕。当同伤寒处治。有在表在里。半表半里之不同。河间曰。太阳在表者汗之。阳明在里者下之。少阳在表里之半者和解之。

  但患处复加肿赤。神昏少食。不分经络者。穿山甲一钱匙。蜈蚣末半钱匙。麝香一字。浓煎葱白香豉汤服之。患上用葱涕调炒飞面涂之。其但言三阳而不及三阴者。意谓风邪在三阳之经。便宜按法早治而愈。若待传入三阴。其证已危。惟天灵盖 一钱匙。穿山甲半钱匙。麝香一字为散。

  浓煎葱白香豉汤服之。或腹满自利。或口燥咽干。舌卷囊缩。额上汗珠不流。身上汗出如油。

  眼小目瞪。肢体痛剧而不在伤处者。皆死证也。破伤风邪在表者。九味羌活汤。半表半里者。小柴胡汤。大汗不止。筋挛搐搦。升麻汤加黄 。若服蜈蚣等风药过多。有自汗者。白术、黄 、防风、生甘草作汤温服。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或用热药自汗不休。宜速下之。先用芎黄汤二三服。后以大芎黄汤下之。若不愈。反作痉状。用羌独活、防风、杏仁、地榆水煎频服。名蠲痉汤。

  大便闭者。用胆导蜜导法。病久衰弱。当养血。以四物加 本、防风、细辛、白芷。疮疡破伤风邪。身体疼痛。风邪攻注挛急。皮肤搔痒。麻木不仁。头昏牙紧。以防风、 本、羌活、地骨皮、荆芥穗为末。酒调服。疮痂壅塞。内热生风者。九味羌活汤。伤湿而疮口常有稀脓者。先服除湿汤二三剂。后用一味白术膏。或浸酒亦可。伤火 肿赤色。时头病发热。甚则烦躁者。芎黄汤加薄荷、荆、防。不应。加酒黄连四五分。黑山栀二钱。兼小便不利。合导赤散。牙关紧急不开。

  用蜈蚣一条。焙干研细末。擦牙。吐涎立苏。或服左龙丸亦得。破伤 肿不能透脓。用朱砂、南星、独活、穿山甲、人指甲。炒研为末。酒调服二三次。外用南星、防风为末。姜汁调敷患处。

  石顽曰。破伤一证。金疮跌扑。与溃疡迥殊。金疮跌扑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