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而死。若血中见似肉似肺。如烂焦肠。此胃中脂膜为邪火所烁。凝结而成。方书咸谓必死。然吐后凝结既去。而不发热。能进饮食。令服小剂异功、保元。

  大剂六味、都气。多有得生者。不可尽委之于无救也。此证宜与前虚损门参看。

  呕血 呕血者。血从腹胁而上。大呕而出。乃肝火内旺。鼓激胃中之血上涌。犹龙奋于泽而波涛为之沸腾也。呕血证治有三。一属暴怒火逆伤肝。其证胸胁痛甚则厥逆。柴胡疏肝散加酒大黄。一属极劳奔驰伤肝。其证遍身疼痛。或时发热。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一属竭力房劳伤肝。其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生脉散合加减八味丸。阳衰不能内守而呕者。异功散研服八味丸。然不戒房室思虑劳役。终不救也。房室劳惫。气竭伤肝而有干血者。四乌 骨一芦茹丸。兼童便、藕汁之类。

  唾血 平时津唾中有血如丝。或浮散者。此属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也。有兼心兼肾兼胃之不同。兼心。加味归脾汤。兼肾。六味丸加五味子、肉桂。兼胃。四君子汤加黄 山药、粟米。

  名七珍散。食少痰清者。异功散加枇杷叶、白扁豆灰。胃中痰食不清吐血。加半复、生姜。即白扁豆散。

  咳血 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其脉微弱平缓易治。弦数急实。气促声嘶。咽痛者不治。

  得此证者。若能静养。庶有生理。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生。略兼阿胶、贝母、百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

  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 、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咳血不止。至夜发热吐痰。或带血丝者。六味丸加蛤粉、童便。临卧服。肥盛酒客辈。痰中有血。滚痰丸搜涤之。咳唾脓血。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或数实者。此为肺痈。

  更于本门求之。

  咯血 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块或血点是也。其证最重。而势甚微。常咯两三口即止。

  盖缘房劳伤肾。阴火载血而上。亦有兼痰而出者。肾虚水泛为痰也。阴虚多火。黑瘦之人。是忌犯此。初起宜紫菀、麦冬、茯苓、枣仁、山药、白芍、丹皮、童便以清手足少阳厥阴诸经游散之火。后以六味丸加牛膝。滋补肾阴。以安其血。慎不可用攻血药也。滑伯仁曰。咯血为病是重。

  以肺为清肃之脏。金为阴火所制。水亏火旺。迫而上行。以为咯血。逆之甚矣。经谓上气见血。

  下闻病音者。言喘出于肾。而咯出于肺也。余尝用生料六味丸加麦冬、五味。下灵砂丹治之。是得内经之旨也。然多有兼挟风寒饮食而发者。不可误认本病而与前药。若兼风寒。则人迎浮虚。

  或见弦紧。饮食则气口短滑。或反伏涩。风寒则黄 建中。饮食则枳实理中。不可妄用他药。

  喻嘉言曰。夫血病有新久微甚。无不本之于火。然火有阴阳不同。治法因之迥异。经云。暴病非阳。则其为火也。即非阳火甚明。阳火者五行之火。何暴之有。设其暴也。复可以五行之水折之。惟夫龙雷之火。潜伏阴中。方其未动。不知其为火也。及其一发。暴不可御。以故载阴血而上溢。故凡用凉血清火之药。未有不转助其虐者。大法惟宜温补其阳。以制阴火之僭。经谓咯血者属肾。明乎阴火发于阴中。其血咯之成块而出。不比咳嗽痰中带血为阳火也。此义从前未有发明。惟仲景云。误发少阴汗。动其经血者。下厥上竭。为难治。后人随文读去。总置不讲。不知下厥者。阴气逆于下也。上竭者。阴血竭于上也。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故阴火动而阴气不得不上奔。阴气上奔而阴血不得不从之上溢而竭矣。血既上溢。其随血之气。散于胸中。不得复返于本位。

  则下厥矣。阴既逆于下。势必龙雷之火应之。血不尽竭不止也。仲景所以断为难治者。非直不治也。吾为大辟其扃。则以健脾中之阳气为第一义。健脾之阳。一举有三善。一者脾中之阳气旺。

  而龙雷之火潜伏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胸中窒塞。如太空不留纤翳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

  而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已竭之血也。今方书妄引久嗽成劳。痰中带血之阳证。不敢用健脾增咳为例。不思咯血即有咳嗽。不过气逆。气下则不咳矣。况原无咳嗽者乎。古方治龙雷之火。每用桂、附引火归元之法。然施之于暴血之证。可暂不可常。盖已亏之血。恐不能制其悍。而未动之血。恐不可滋之扰耳。此以崇土为先。土浓则浊阴不升。而血患自息也。

  血溢 原病式云。血溢者。上出也。心主血。热甚则血随火而妄行。或谓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