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此方专主胃气不和。阴阳错乱。或夏秋寒热交加。饮食冷热并进。及水土不伏之吐利霍乱。固为合剂。如见厥逆冷汗。虚烦喘哕。面赤戴阳。脉来虚微。弦细无力。此脾肾俱虚。火衰不能生土。虚阳失守之候。在严冬见之。尤为最剧。猛进理中、四逆。尚恐不救。况堪从事藿香正气等耗气之剂乎。

  〔诊〕脉伏或微涩者霍乱。脉长为阳明本病。霍乱脉洪大吉。虚微迟细兼喘者凶。气口脉滑。乃膈间有宿食。虽吐犹当以盐汤探吐之。吐尽。用和中药。凡吐泻脉见结促代伏。皆不可便断为死。霍乱之后。阳气已脱。或遗尿不知。或气怯不语。或膏汗如珠。如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舌卷囊缩。皆为死候。

  干霍乱 心腹胀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躁闷乱。俗名搅肠痧。此土郁不能发泄。火热内炽。阴阳不交之故。或问方论皆言宿食与寒气相搏。何以独指为火耶。曰。昏乱躁闷。非诸躁狂越之属火者乎。每致急死。非暴病暴死之属火者乎。但攻之太过则脾愈虚。温之太过则火愈炽。

  寒之太过则反捍格。须反佐以治。然后火可散耳。古法有盐煎童便。非但用之降火。且兼取其行血。不可废也。一法。以盐汤探吐。并用盐填脐中。以艾灸二七壮屡效。

  吐利 吐利者。言呕吐而利是也。上吐下利。烦扰躁乱。乃谓之霍乱。与但称吐利者有异。

  盖暴于旦夕者为霍乱。可延至数日者为吐利耳。有吐泻及痢疾。进汤药太骤。以致呕逆。二陈加豆蔻、砂仁。甚则加沉香。有热。加姜汁炒川连。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细而弱者。理中汤。或渴不能饮。脉细数。连理汤。夏月泄泻。或呕吐。

  生姜汁调天水散。有痰积泄利不止。甚则呕而欲吐。利下不能饮食。由风痰羁绊脾胃之间。导痰汤加羌、防。泻属脾。宜升胃。补中益气汤。吐属胃。宜醒脾。六君子加香、砂。吐泻并作。宜升胃醒脾。二汤各半和服。

  卷四 诸呕逆门

  关格

  灵枢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营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营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阴阳易位。病名关格。多不可治。若邪气留着而致者。犹可治之。舌上苔白而水浆不下曰格。

  格则吐逆。热在丹田。小便不过曰关。关则不得小便。必用吐以提其气之捍格。不必在出痰也。

  盐汤探吐。并以牙皂汤浴其小腹及阴。或以盐熨脐中俱妙。有痰宜吐者。二陈汤探吐之。吐中便有升降。有中气虚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先以四君子换参芦探吐。后用人参散、柏子仁汤调理。

  脉沉细。手足厥冷者。既济丸。劳役后气虚不运者。补中益气汤加木香、槟榔。心脾疼后。小便不通。皆是痰隔于中焦。气滞于下焦。二陈加木通、枳壳。服后探吐之。寒在上。热在下。黄连汤。桂枝易肉桂。热在上。寒在下。生料八味丸。加牛膝、车前。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石顽曰。按内经所言。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是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寸口也。越人云。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仲景亦谓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皆以阳分取决于寸口。阴分取决于尺内也。所以难经又言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仲景又有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则知关格之脉证不一也。而马仲化释内经谓关格之义。非隔食癃闭之证。

  而张介宾类经。直将越人仲景之言。一概非之。独执人迎在颈。为阳明之表脉。遂诋东垣丹溪。

  皆仍叔和脉经。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谬。呜呼。内经固为圣经。确宜遵从。而越人仲景之书。

  未常不为圣经也。盖人迎气口。所以分表里之阴阳。寸口尺内。所以分上下之阴阳也。人一身表里上下之气化。皆肺所司。血脉皆心所主。故凡气血之盛衰。靡不变见于气口。气口实为肺经之一脉。不过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耳。即如仲景所指。趺阳少阴虽主于足。然未尝不于关尺推之。则内经所言人迎气口。候之左右。亦无不可也。医道贵乎圆通。若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故释内经之关格。但当言是表里阴阳否绝之候。不当与上吐下闭之关格混同立论则可。若言上吐下闭。当称隔食癃闭。不得名为关格则不可。或言关格之证。其脉未必皆然则可。若言关格之脉。必无在尺在寸之分则不可。试观仲景趺阳脉伏而涩。亦主关格。又有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等例。其义自明。

  卷四 诸呕逆门

  呃逆(噫气、诸逆冲上)

  刘宗浓曰。呃逆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后。与泻利日久。及大病后。妇人产后有此证。皆属脾胃大虚。若因痰水停积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