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久服乎。是逍遥、归脾继而设也。然郁证多患于妇人。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及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能致病。为证不一。或发热头痛者有之。喘嗽气乏者有之。经闭不调者有之。狂癫失志者有之。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劳瘵者有之。 疽生虫者有之。治法总不离乎逍遥、归脾、佐金、降气、乌沉七气等方。但当参究新久虚实选用。加减出入可也。

  〔诊〕郁脉多沉伏。或结或促。或沉或涩。郁在肝肾则见于左。郁在心脾则见于右。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涩矣。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所谓神者。胃气也。郁脉虽多沉伏结促。不为患也。所虑在牢革弦强不和耳。盖沉伏结促。有气可散。气通则和。若牢革弦强则正气先伤。无气可散。即从事调补。尚难克效。况复误行耗气之药乎。所以郁证得弦强脉者。往往多成虚损也。

  易思兰治一妇。患浑身倦怠。呵欠口干。经月不食。强之不过数粒而已。有以血虚治之者。

  有以气弱治之者。有知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用药杂乱。愈治愈病。至冬微瘥。次年夏间。诸病复作。肌消骨露。三焦脉洪大侵上。脾肺二脉微沉。余部皆平和。此肺火病也。以栀子仁姜汁浸一宿。炒黑研极细末。用人参、麦冬、乌梅煎汤调下。进二服。即知饥喜食。旬日肢体充实如常。

  后因久病不孕。众皆以为血虚。而用参、 之品。半月胸膈饱胀。饮食顿减。至三月余而经始通。

  下黑秽不堪。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万状。易复以四乌汤换生地。加陈皮、苏梗、黄芩、山栀、青皮、枳壳十数剂。一月内即有孕。

  卷三 诸气门上

  痞满

  丹溪云。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 满痞塞者。皆土之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脉急之形也。有中气久虚。不能营运精微为痞者。有过服消克。不能舒化饮食为痞者。有湿热太甚。痰气上逆阳位为痞者。古方治痞。

  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既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消导。世人痞塞。

  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天地不交而成痞。此脾之清气不升而下溜。胃之浊气不降而上逆。当用补中益气加猪苓、泽泻。盖升麻、柴胡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气。

  猪苓、泽泻从九天之上而降其浊气。即所以交痞而为泰矣。诸痞塞及噎膈。乃痰为气激而上。气为痰腻而滞。痰与气搏。不得流通。并宜连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诸泻心汤选用。

  气滞痞胀。用五膈宽中散。不应。丁沉透膈汤。应诸痞塞胀满。胸膈不利。或气上逆。或腹疼痛。

  并宜指迷七气汤。胃虚。加参术。气滞。加木香。大便秘。加槟榔。面目浮。加苏叶。四肢肿。

  加木瓜。虚痞。只用局方七气、局方乌沉二汤最妙。郁怒暴痞。面目浮肿。心腹胁满。二便秘涩。

  四肢胀大。增损流气饮。膈上诸般冷气。呕逆不食。不问痞塞疼痛。且与姜汁探吐。然后用药。

  痰饮尤宜。邪气作痞。宜用疏剂。若气不顺。逆上为痞。此乃虚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收补中微兼疏通之意。不可过用香剂。古人治泻后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痞塞诸药不效。大便不通。脉数实者。小陷胸汤、三黄汤选用。

  甚则宝鉴木香槟榔丸通利之。若肥人痰痞风 。大便不通者。御药院木香槟榔丸疏解之。肥人心下痞闷。内有湿痰也。二陈汤加枳实、芩、连。然不若小陷胸汤尤捷。瘦人心下痞闷。乃郁热在中焦。三黄加枳实以导之。心下痞而寒热不除者。小柴胡加枳、桔。如饮食后感冒风寒。饮食不消。或食冷物而作痞闷。宜温中化滞。二陈加缩砂、紫苏、藿香。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蔻之类。

  虚人停滞不散。心下痞。或宽或急。常喜热物者。枳实理中汤。老人虚人。脾胃虚弱。转运不及。

  饮食不化而作痞者。九味资生丸。饱闷常嚼一丸。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楂、曲、 之类。胸中气塞短气。橘皮枳实生姜汤。有酒积杂病。过下伤脾。脾虚不运作痞。养胃兼和血。参、术、归、芍兼升、柴。稍佐陈皮、枳壳之类。大怒之后成痞。或痰中见血。或口中作血腥气。是瘀血。用丹皮、红曲、香附、桔梗、降香、红花、苏木、山楂、麦芽、童便。甚则加大黄、桃仁泥。有痰挟瘀血成窠囊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多郁人悲哀过度有之。宜从血郁治。桃仁、红花、香附、丹皮、韭汁之类。举世治中满痞胀。不问虚实。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谓中满勿食甘者。指实满而言也。若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者。当以甘治之。

  〔诊〕脉弦急而滑。骤然胸中痞闷。乃肝气与食滞而成。为实。脉弦。或沉弦。或涩。或虚大无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