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
也。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常筑筑然动。
是则为悸。盖水衰火动则为烦。水乘火位则为悸。原病式曰。水衰火旺。必烦渴引饮。水停心下
而为悸也。心下悸有气虚血虚。属饮属火之殊。夫气虚者。由阳气内微。心下空虚。内动为悸。
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惊悸狂眩。千金定志丸、千金茯神汤。
或六君子加菖蒲、远志。血虚者。由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归脾汤加丹参、麦冬。停饮者。水停
心下。侮其所胜。心主畏水。不能自安。故惕惕而动。半夏茯苓汤、茯苓甘草汤。或二陈汤加白
术、猪苓、泽泻。有表邪挟饮。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选用。火旺者。因水不能制火。故时悸时
烦。跳动不宁。天王补心丹。不应。六味丸加五味、麦冬、远志。有邪气攻击而悸者。宜审其何
邪而后治之。有营卫涸流。脉来结代者。必补气益血生精。炙甘草汤。因痰饮而悸。导痰汤加枣
仁。有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也。温胆汤加川连。其脐下悸动。肾气上凌也。五苓散加辰砂。有
所求不遂。或过误自悔。 懊嗟吁。独语书空。若有所失。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胸中痞塞。
不能饮食。心中常有歉。爱居暗处。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无地。此卑 之病。藿香正气散。虚
者。人参养荣汤。有真心跳。乃血少。非惊悸也。又或梦中如堕岩崖。或睡中忽自身体跳动。此
心气不足也。归脾汤下朱砂安神丸。肥人多属痰饮。瘦人多属血虚与阴火上冲。夫悸之证
状不齐。总不外于心伤而火动。火郁而生涎也。若夫虚实之分。气血之辨。痰与饮。寒与热。外
感六淫。内伤七情。在临证辨之。
〔诊〕沉细属饮。结代者。虚而有饮。虚弱者。属气虚。沉数者。为血热。尺中弦紧。为肾气
凌心。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石顽治老僧悟庵。心悸善恐。遍服补养心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悸恐转增。
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乃求治于石顽。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此气虚痰饮
侵渍于膈上也。遂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
调补中气而安。



<目录>卷六\神志门

<篇名>恐

属性: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神伤则心怯。火伤则畏水。)胆病者惊惕。
心下 。恐人将捕之。肝病者如人将捕之。肾病善怒。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胞络是动。心中
大动。精气并于肾则恐。胃为恐。(土邪伤水故也。)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恐则热伤其肾。故精虚志不足也。)
恐者。似惊悸而实非。忽然心中恐惧。如人将捕之状。属肾本脏。而傍及于他脏。治法则有
别焉。治肾伤者。宜补精髓。六味丸加枸杞、远志。治肝虚者。宜养阴血。六味丸加枣仁、龙齿。
治阳明者。壮其气。四君子加木香。治心包者。镇其神。远志丸加朱砂、琥珀、犀角。头眩而恐。
脉弦无力。属胆虚。六君子加柴胡、防风、当归。兼进加减八味丸。胆虚目暗。喉痛
数唾。眩冒五色所障。梦见争讼。恐惧面色变者。补胆防风汤。劳心思虑伤魂者。羸瘦善恐。梦
寐不宁。一味鹿角胶。酒溶多服效。肾脏阳虚善恐。八味丸。



<目录>卷六\神志门

<篇名>健忘

属性:经云。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按内经之原健忘者。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
伏而不灵。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躁扰不宁。是以健忘也。治法。心气不
足。妄有见闻。心悸跳动。恍惚不定。千金茯神汤。思虑过度。病在心脾者。归脾汤。挟虚痰者。
加姜汁、竹沥。精神短少。人参养荣汤送远志丸。痰迷心窍者。导痰汤加木香。上虚下热。天王
补心丹。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明不定而健忘。六味丸加五味、远志。心气不定。恍惚多忘。
四君子去白术加菖蒲、远志、朱砂。等分。蜜丸服。心气不足。精神恍惚。少睡。夜多盗汗。怔
忡健忘。辰砂妙香散。瘀积于内而善忘如狂。代抵当丸。
石顽曰。因病而健忘者。精血亏少。或为痰饮瘀血所致。是可以药治之。若生平健忘。乃心
大窍疏之故。岂药石所能疗乎。故凡开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



<目录>卷六\神志门

<篇名>入魔走火

属性:人天境内。三教同源。入圣超凡。趋舍各异。医司苍生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