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饮。并加麦冬、五味、藕节汁。酒后闷呕。血从吐后出者。新定紫菀茸汤。饮酒过多。伤胃
吐血。六君子加香、砂、干葛。伤胃吐血。因饮食太过不能消化。烦闷强呕。因伤胃口吐血。腹
中绞痛自汗。其脉紧而数者难治。枳实理中汤加丹皮、扁豆灰。诸失血后。倦怠昏愦。面失色。
懒于言语。浓煎独参汤加橘皮。所谓血脱益气也。劳心太过。吐血不止。归脾汤去木香。加门冬、
阿胶。妇人倒经。血溢于上。蒸热咳嗽不除。及男子精未充而御女。而成虚劳失血。并宜乌骨鸡
丸、巽顺丸选用。若血色晦淡不鲜。无论上吐下失。俱当用温热之剂。如甘草干姜温理中气。切
禁寒凉。若至 血血水。难已。胃
中热甚。迫血妄行。犀角地黄汤加大黄灰、木香、桃仁。吐血势不可遏。胸中觉气塞滞。吐紫黑
血者。桃仁承气加茜根。千金翼治吐血。用生地汁半升。煎三两沸。调生大黄末一方寸匙。分三
服。治热毒吐血有效。有时吐血两口。随即无事。数日又发。经年累月不愈者。小乌沉汤送黑神
散。不时常服。吐甚不止者。柏叶、干姜等分。加艾少许。入童便服。失血后。头晕发热者。往
往有之。此是虚火上炎外扰之故。不可误认外感而用风药。吐血发渴。名曰血渴。十全大补汤。
或生脉散加黄 、煨葛根、枇杷叶。量胃气虚实用之。暴吐血新止后。丹方用燕窝菜、冰糖各四
钱。同煮服之。连服五七日。永不复发。吐血脉以微细为顺。洪大为逆。血若暴涌如潮。喉中
不止。脉见虚大。此火势未敛。不可便与汤药。急以热童便。或藕汁灌之。俟半日许。脉势稍
缓。可进调养之剂。倘寸关虽弱而尺中微弦。为阴虚。以防午后阴火上升。上午宜服独参、保元
以统其血。午后与六味丸加童便、牛膝以济其阴。服后脉渐调和。饮食渐进。肢体轻捷。面色不
赤。足膝不冷。身不灼热。额无冷汗。溲便如常。虽有紫黑血块。时欲咯出而无鲜血上行。方许
可治。血虽止而脉大不减。或虽小而弦细数疾。或弦硬不和。慎勿轻许可治。亦有他部柔和而左
手关尺弦强者。为阴虚火旺。最为危兆。其变有三。一则阴火引血复上而暴脱。一则虚阳发露而
发热。一则火上逼肺而喘咳。此终不救。脱血用大剂人参益气以固血。惟血色鲜明或略兼紫块者
宜之。若见晦淡者为血寒而不得归经。须兼炮黑干姜。或大剂理中温之。尺部脉弦。大剂生料六
味加肉桂引之。亦有用肉桂为末。和独参汤服者。若血色如朱。光亮如漆。吐出即干。以指甲剔
之成片而起者。虽能食不倦。后必暴脱而死。若血中见似肉似肺。如烂焦肠。此胃中脂膜为邪火
所烁。凝结而成。方书咸谓必死。然吐后凝结既去。而不发热。能进饮食。令服小剂异功、保元。
大剂六味、都
气。多有得生者。不可尽委之于无救也。此证宜与前虚损门参看。
呕血 呕血者。血从腹胁而上。大呕而出。乃肝火内旺。鼓激胃中之血上涌。犹龙奋于泽而
波涛为之沸腾也。呕血证治有三。一属暴怒火逆伤肝。其证胸胁痛甚则厥逆。柴胡疏肝散加酒大
黄。一属极劳奔驰伤肝。其证遍身疼痛。或时发热。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一属竭
力房劳伤肝。其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生脉散合加减八味丸。阳衰不能内守而呕者。异功散研
服八味丸。然不戒房室思虑劳役。终不救也。房室劳惫。气竭伤肝而有干血者。四乌 骨一芦茹
丸。兼童便、藕汁之类。
唾血 平时津唾中有血如丝。或浮散者。此属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也。有兼心兼肾兼胃
之不同。兼心。加味归脾汤。兼肾。六味丸加五味子、肉桂。兼胃。四君子汤加黄 山药、粟米。
名七珍散。食少痰清者。异功散加枇杷叶、白扁豆灰。胃中痰食不清吐血。加半复、生姜。即白
扁豆散。
咳血 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
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其脉微弱平缓易治。弦数急实。气促声嘶。咽痛者不治。
得此证者。若能静养。庶有生理。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生。略兼阿胶、贝母、百
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
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
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 、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
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咳血不止。至夜发热吐痰。或带血丝者。六味丸
加蛤粉、童便。临卧服。肥盛酒客
辈。痰中有血。滚痰丸搜涤之。咳唾脓血。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或数实者。此为肺痈。
更于本门求之。
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