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必关尺弦紧。或带芤状。桃核承气、犀角地黄。随上下虚实清理之。一者无故脉数。而背
恶寒疼重寒热者。为发痈疽之兆。膏粱多此。不可疑似而迟延难疗也。



<目录>卷三\寒热门

<篇名>振寒

属性:经言虚邪之中人也。洒洒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见于色。不知其身。又曰。阳明所谓洒洒
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者也。又云。阳气
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振寒栗。当补阳者
也。如六脉弦细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亦伤精气。当温补者也。泻阳。白虎加人参汤、竹
叶石膏汤。补阳。黄 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栗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



<目录>卷三\寒热门

<篇名>战栗

属性:经云。肾之变动为栗。原病式曰。战栗动摇。火之象也。阳动阴静。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
固。屈伸不便。为病寒也。栗者寒冷也。或言寒战为脾寒者。未明变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热甚。
亢极而战。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寒栗由火盛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以大承气下之。多有
燥屎。下后热退。则寒栗愈矣。若阳虚则但畏寒。阳郁则振寒战栗。有火无火之分也。亦有暴感
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麻黄汤发散之。



<目录>卷三\寒热门

<篇名>寒热

属性:经云。因于露风。乃生寒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风气客于皮肤之
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
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寒热如疟。表里不和者。小柴胡为主药。至夜转甚者。加丹皮、山栀。日久虚劳。寒热不除
者。柴胡四物汤、加味逍遥散。脾病则血气俱不宁。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脾病如疟状也。元
气虚人。遇劳即发寒热。此元气下陷之故。或劳力
而发寒热。腿缝中结核作痛。谓之劳发。俱宜补中益气汤。病寒热间作。腕后有斑三五点。鼻中
微血。两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殊无大热。此脾胃气虚而挟微邪。理中汤去人参。加茯苓、煨葛
根。郁怒而发寒热。逍遥散。内伤疟疾寒热。各具本门。伤寒寒热。不在此例。
外热内寒 外寒内热 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
皮热而热者。阳盛也。仲景云。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黄 建中汤汗
之。病患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越婢汤发之。若杂证外热内寒者。理中汤
敛之。外寒内热者。火郁汤散之。
上热下寒 上寒下热 热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阳
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阴中之阴邪也。脉经云。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栀子豉
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
阳气上争。得汗者生。若杂证上热下寒。既济汤。兼大便秘。既济解毒汤。火不归源。八味丸。
上寒下热。五苓散送滋肾丸。虚阳下陷者。加减八味丸。



<目录>卷三\寒热门

<篇名>疟

属性:经云。疟先寒而后热者。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
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
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先热而后寒者。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
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
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
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
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
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
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
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足少阳之疟。令人身
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
洒淅寒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