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冤鬼,亦相得之道也。至于夹阴二字,本属
庸人杜撰,置之不辨可尔。



<目录>

<篇名>阴证忌用寒凉说

属性:内外两证,皆分阴阳。阳证实热,阴证虚热。实热易治,虚热难疗。若以治实热者治虚
热,
未有不误者也。然而治虚热者,往往以实热之药误人而不悟。何故?盖实热者,表里皆热;
虚热者,表热而里不热。人但见其表之热,即不问其里之如何,概以寒凉投之,以为彼既
发热,治以寒凉,人必不能议我,病家亦深以为然,而岂知虚宜补而寒宜温哉?
炳按∶药之寒热温凉,即天之春夏秋冬。寒,冬气也;热,夏气也;凉,秋气也。温,
春气
也。药之大略,如石膏、寒水石、大黄、芩、连、胆草、川柏,皆大寒,冬气也。附子、姜
、桂、吴萸、胡椒等热药,夏气也。炙草、黄 、杞子,温和药品,如春气和煦也;赤芍、
丹皮、连翘、栀子等等微寒,秋气也。温热两字,要皆分尝。至于阴证阳证,外科宜分,伤
寒时气亦宜分,调理杂证,则一言难尽耳。甘温能治大热,李东垣说也。
若甘温可退虚热之说,固耳所未闻。热则如何而知其虚热,曰∶脉必浮大而数,数为热
象,
而浮大则虚象也。重按不实,中无火也。面红足冷,阳上越也。溲清便溏,神志不乱,则非
实火可决矣。奈何复以寒凉投之邪,至如外科之有阴证,其辨尤易,不红、不痛、不肿者,
谓之阴证。肿而不痛、痛而不红、不热者,谓之阴证。初起不红肿痛,三五日后渐红肿痛者
,亦谓之阴证。瘰 、乳岩、流注、贴骨、鹤膝、横 、骨槽、恶核、失荣、马刀、石疽之
属,皆属阴虚,尽在阴疽之类。其要在三五日内,察其皮色之变与不变,热与不热,以分其
阴阳。不可因其三五日后之发阳,遂误为阳证,而以寒凉之药,逼邪内陷。治法∶宜用麻黄
以开其腠理,姜、桂以解其凝结,熟地以滋其阴虚。其说详载于《外科全生集》。本无庸赘
述,因世之治阴疽者,多用寒凉,故特揭之。又鼠 、痰 ,均属阴证,最忌咸寒。如海藻
、昆布之类。今人无不用此,名医且然,其他则又何责,可为长叹息者也。
炳按∶昆布、海藻,含有碘质,能散坚结,解凝痰、痰核、鼠 ,可与行气化痰调肝药
相互而用,不可同阴柔寒凝药同用。



<目录>

<篇名>血证不尽属火论

属性:人有感暑伤气,忽然吐血盈碗者,有劳力受伤,逢节吐血者,有伤怒伤肝,冲口而出,
一时
昏晕欲绝者,有脾不统血,血不归经,溢入胃而吐出者,有感冒风寒,咳呛破络,由肺咯出
者,皆为可治之症。惟有房劳过度,思虑伤神,吐心肾之血者,十无一治其余诸血,皆当审
其症因而施治法,或清或温,或补或泻,或攻或散,或和或通,不胶成见,惟病是视,以调
其营卫,和其三焦,使气归血附,此引血归经之法也。
炳按∶此说蓝本好,尚无语病。惟瘀留不肯复出,必溜入肺脏,而咳嗽变痨,先生未
知也。所以吐血之后,一有咳嗽,医治甚难也。
今之治血证者,不问何因,皆称火盛血淫,骤用寒凉之品以直折之,非不暂止,而血未
归经,
往往变为劳瘵不起之症。不知血归经,则血行而不吐;血不归经,虽强遏住之,积久亦必吐
也。犹治水然,不顺水之性,而宣之使通,乃逆水之性,而防之使止,其有不横决而四溢者
哉?是故寒凉之药,用之得当,其效甚速;用不得当,为害亦深,血证其一端也。



<目录>

<篇名>喉证亦有阴寒论

属性:治喉证者,不敢用温药,与血症同。不知喉证之因乎风热者十之七,因乎郁火者十之三
。果
系郁火喉痛,自宜用寒凉之品以折之,挟风者,即当兼散其风。自有白喉忌表之说行,并祛
风之药亦不敢用,因豆豉之为害,而误会牛蒡之不可服,于是乎一见喉痛,不问其为风为寒
,一味以犀、羚、珠、黄、马勃、射干、板蓝、大青等极寒极凉之品为方,遂成一篇刻板文
字矣。以喉科名者,莫不皆然。并有妄指为白喉以骇人者,岂知白喉之症,因于煤毒,北方
专用煤烧,故有此症。南方不常见也。今有忽然喉中作响,响如打鼾,舌色白而不肿,顷刻
即死者,人皆不知其为何症,诸书皆称肺绝。近人名为肺闭。其实肾经中寒,阴证喉痹,误
服寒凉以致死耳。如服桂姜汤立愈。桂姜汤专治顷刻而起,前无毫恙者,此虚寒阴火之症

非实火也。治法用肉桂、炮姜、炙草各五分,同研细末,共归碗内,取滚汤冲入,仍将碗顿
于滚水,掉药口许,漫以咽下,立愈。或以生川附切片,涂白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