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梨汁

  诒按:此存阴泄热之正法,所云难治,想因脉细之故。

  邓评:口干仅为津液受伤,脉细则其元气亦弱,故云难治。

  热不止,头痛不已,紫斑如锦纹,咽痛。表里邪盛,最为重证。

  犀角 豆豉 赤芍 玄参 牛蒡 丹皮 黄芩 甘草

  诒按:当加鲜生地。

  邓评:头痛不已,由肝胆之阳火太升,宜稍重养阴和阳。

  再诊:去豆豉 丹皮 加桔梗 鲜生地 射干

  邓评:桔梗恐有碍头痛。

  热病,十二日不解,舌绛口干,胸满气促,邪火为患,亦已甚矣。宜景岳玉女煎,清热而存阴,否则神识昏冒矣。

  鲜生地 石膏 麦冬 知母 竹叶 甘草

  诒按:此气血两燔之治法。

  邓评:胸满气促,得无有痰浊内阻乎。

  热病,四日不汗,而舌黄、腹中痛、下利,宜先里而后表;不尔,恐发狂也。

  大黄 柴胡 枳实 厚朴 赤芍

  诒按:先里后表,因里证已急,于病机固当如是。

  邓评:既无寒热往来,何以大黄与柴胡并用,殆恐其邪气因下而陷乎。

  舌干脉数,汗为热隔,虽发之亦不得,惟宜甘寒养液。虽不发汗,汗当自出,然必足温,而后热退乃吉。

  青蒿 知母 芦根 生地 蔗浆 竹叶

  诒按:养液以为作汗之源,是治温要旨。

  邓评:正虚邪郁,亦是伏温症一种乎。拟加豆豉、玄参、茆根。

  孙评:足冷阴已损失,舌干津亦耗伤,不发汗挽回亦不易,故云必足温而后热退乃吉也。

  外 感 门

  头面肿痛,此风邪上盛,宜辛凉解散。

  荆芥 杏仁 桔梗 牛蒡 薄荷 甘草 马勃 苍耳子

  邓评:风挟火邪,宜参降火之品,如玄参、银、翘之属。

  风温挟痰,留滞上焦,辛凉解散,原为合法,时至自解,不足忧也。

  牛蒡 连翘 薄荷 川贝 豆豉 杏仁 桔梗 葱白

  诒按:此风温初起之方。

  邓评:宜增瓜萎、郁金,兼化痰热。

  风温郁于肺胃,咳而胸满,痰多胁下痛,脉数口干。

  芦根 薏米 瓜蒌 甘草 杏仁 红花 桃仁 贝母

  诒按:桃仁、红花,因胁痛而用之,以和血络也。若邪郁可加豉、蒡,口干可加翘、芩。

  邓评:证情恐成肺痈。再合泻白散增鲜沙参,更觉着力。

  脉右大,舌黄不渴,呕吐粘痰,神躁语言不清,身热不解。此劳倦内伤,更感湿温之邪,须防变端。

  厚朴 茯苓 滑石 陈皮 竹叶 蔻仁 菖蒲根汁

  诒按:此温邪而挟湿者,湿热上蒙,故证情如是,比方可以为法。

  邓评:脉右大舌黄,知肺胃受热;不渴,知复多痰湿。用药甚轻,而识见甚高。惟姜炒川连,何不加用,此为莫解。

  孙评:湿甚于温,湿痹清阳之候。

  湿 病 门

  脐中时有湿液腥臭,按脉素大。此少阴有湿热也。六味能除肾间湿热,宜加减用之。

  六味丸去山药 加黄柏 萆Z 女贞子 车前子

  诒按:六味治肾间湿热,前人曾有此论,借以治脐中流液,恰合病机。

  邓评:较六味原方为得力,诚可法可师之作。

  疟 疾 门

  暑风成疟,恶心胸满,和解则愈。

  半夏 黄芩 茯苓 知母 厚朴 陈皮 竹叶 生姜

  诒按:小柴胡法之和解,和其表里两坟之邪也;此之和解,和其湿热两混之邪也。姜、夏、朴、广,去其湿也;芩、知、竹叶,清其热也,两意兼用,故亦云和解也。

  又按:此湿热并重者,故清燥兼用。此与下条皆暑湿内伏,发为时疟之病。苦辛宣泄,最为合法。若拘拘子疟疾之成方,概用柴胡、鳖甲则误矣。

  邓评:暑湿风邪乘于脾胃,亦宜和解为法,但与和解少阳用小柴胡者周乎不同,方中竹叶、生姜二味,极灵权妙。

  暑风相搏,发为时疟,胸满作哕,汗不至足。邪气尚未清解。当以苦辛温法治之。

  藿香 半夏 杏仁 通草 厚朴 广皮 竹叶

  诒按:此湿重于热者,故用药稍偏温燥。

  邓评;见证系痰湿阻遏胃气所致。观方内杏仁、通草,殆肺气亦共宣降,要之不越和解之法。

  孙评:点清时疟,自然小柴胡之不合明矣。

  疟发而上下血溢,责之中虚,而邪又扰之也。血去既多,疟邪尚炽,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