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痛哉。凡有志保生者。但以圣贤之言为准
。则可免疑误之悔。夭折之祸矣。



<目录>卷一

<篇名>革春服宣药歌

属性:天与圣人同一体。长养万物不言利。黄帝内经福万世。惟恐生民触邪气。调神四气谨根据行。身
体康强无病滞。去圣逾远医道衰。谁解非非而是是。初春宣药服寒凉。无故令人遭疫疠。肠鸣腹痛
下数行。脾土既衰复损胃。周身百脉失经常。安乐身中强生事。少阳用事物向荣。一夜风霜反凋弊
。春不生荣秋不收。奉养之气从何至。四时失序化难成。血气一衰神不炽。主明下安养生昌。心不
明时灾患继。哀哉此理久不明。故以言理革其弊。保生君子勿他求。当向内经求圣意。



<目录>卷一

<篇名>无病服药辨

属性:谚曰。无病服药。如壁里安柱。此无稽之说。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备焉。食之以调五脏。
过则生疾。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又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
攻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肾。久而增气。气增而久。夭身之由也。又
云。酸走筋。辛走气。苦走骨。咸走血。甘走肉。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至于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补精益气。倘用之不时。食之不节。
犹或生疾。况药乃攻邪之物。无病而可服焉。圣济经曰。彼修真者。蔽于补养。轻饵药石。阳剂刚
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则天癸竭而荣涸。阴剂柔胜。积若凝冰。为洞泄寒中之属。则真
火微而卫散。一味偏胜。一脏偏伤。一脏既伤。四脏安得不病。唐孙思邈言药势有所偏胜。令人脏
气不平。裴 谏唐宪宗曰。夫药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况金石性酷烈有毒。又加炼以火气。非
人五脏所能禁。至于张皋谏穆宗曰。神虑清则气血和。嗜欲多而疾 作。夫药以攻疾。无疾不可饵
。故昌黎伯铭李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今
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
书李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卢植、金吾将军李道古。
今又复取目见者言之。僧阎仲章服火炼丹砂二粒。项出小疮。肿痛不任。牙痒不能嚼物。服凉膈散
半斤始缓。后饮酒辄发。药以寒凉之剂则缓。终身不愈。镇人李润之。身体肥盛。恐生风疾。至春
服搜风丸。月余。便下无度。饮食减少。舌不知味。口干气短。脐腹痛。足胫冷。眩运欲倒。面色
青黄不泽。日加困笃。乃告亲知曰。妄服药祸。悔将何及。后添烦
躁喘满。至秋而卒。张秀才者。亦听方士之说。服四生丸。推陈致新。服月余。大便或溏或泻
。饮食妨阻。怠惰嗜卧。目见黑花。耳闻蝉声。神虚头旋。飘飘然身不能支。至是方知药之误也。
遂调饮食。慎起居。谨于保养。三二年间。其证犹存。逾十年后方平复。刘氏子闻人言腊月晨。饮
凉水一杯。一月至春而无目疾。遂饮之。旬余。觉腹中寒痛不任。咳嗽呕吐。全不思食。恶水而不
欲见。足胫寒而逆。医以除寒燥热之剂急救之。终不能效。此皆无故求益生之祥。反生病焉。或至
于丧身殒命。壁里安柱。果如何哉。且夫高堂大厦。梁栋安。基址固。壤涂毁暨。柱于壁中。甚不
近人情。洁古老人云。无病服药。乃无事生事。此诚不易之论。人之养身。幸五脏之安泰。六腑之
和平。谨于摄生。春夏奉以生长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饮食之有节。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欲。
恬虚无。精神内守。此无病之时。不药之药也。噫。彼数人者既往不咎矣。后人当以此为龟鉴乎




<目录>卷一

<篇名>古方名实辨

属性:仲景以小柴胡治少阳证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盖柴胡味苦平。行少阳经。黄芩味苦寒为佐
。治发热口苦。生姜辛温。半夏辛热。治发寒而呕。人参甘温。安胃和中。大枣甘平温。和阴阳。
调荣卫。生律液。使半表半里之邪而自解矣。大承气汤治阳明本实痞满燥实。枳实苦微寒、泄痞。
浓朴苦温、除满。芒硝辛寒、润燥。邪入于腑而作热实。以大黄苦寒下之。酒制者为因用。热散气
升而作汗解矣。因以承气名之。钱仲阳以升麻汤治小儿寒暄不时。阳明经受邪。身热目疼。鼻干不
得卧。及疮疹未发。发而不匀。升麻苦平、葛根甘
平、解散外邪。甘草甘温。芍药酸微寒。调和中气。拒邪不能伤其里。白术散治小儿阳明本
虚。阴阳不和。吐利后而亡津液。虚热口干。人参、甘草、白术、甘温。和中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