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
谓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然非直泻其火,十二经中各
有金木水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沦》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既标受火
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荥心,行间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经五穴内泻荥火,少府穴是也。以药
论之,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
,虚则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
穴中补水,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中泻水,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
治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目录>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篇名>五方之正气味

属性:(制方用药附)
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肝、胆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肠、三焦、包络应之。
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肠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肾、膀胱应之。
人乃万物中之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气而生化也。圣人垂世立教,不能浑说,必当
分析,以至理而言,则阴阳相附不相离,其实一也。呼则随阳出,吸则随阴入。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
阴藏。此上说止明补泻。用药,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为君。用药之机会,要明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本
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
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故《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
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以所
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目录>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篇名>随证治病药品

属性: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 阳明白芷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如顶巅痛,须用 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 ;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脯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补血不足,须用甘草。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经药则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