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而吐泻矣。故曰灾怪。
然寒药中存者。得吐泻可除。即今表邪亦不
治而自散矣。何也。吐上越。必有汗可解也。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
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心病自得洪大者。
愈。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大本小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
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
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此三段因五行生克之理。已于前纵横顺逆详言之。今复就辨脉而知脏病。欲人审察之也。但言
三脏者。亦如辨脉篇但言夏令。人当自推及也。
问曰。二月得毛脉。何以遽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脉应濡。反得毛浮。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秋死也。他皆仿此。
此段因五脏辨脉。而推及于四时。亦举一以例其余也。
师曰。脉肥人。责浮。脉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此段就人形体。辨诊脉之轻重。以定责治之法也。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有生
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此段承上关格。推言阴阳不顺接。上下不交通。凡病皆可决之于脉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
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因无苦。
此段因前文辨脉审症。而知所重惟在乎脉。而症不过证其脉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相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此段专辨脉之沉。而兼及滑浮紧。正申言脉有残贼一节也。翕与辟对。奄与发对。掩同。脉属
气属阳。阳为阴所翕合而奄掩之。则脉沉也。再重按。形圆顶指。此沉乃流动有力而滑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
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脉紧也。
此段亦申言残贼脉也。前段论关尺二部之沉滑。于尺中辨阳虚阴实之紧脉。此言寸脉之紧。及
胃中虚冷之紧。皆明三部之阳虚阴实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名曰
卑。 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此段分三节。辨脉之过不及。与中和之象。而审病机也。曰寸口者。以诸脉总会之首。实该三
部九候而辨之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
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
此段紧接上迟缓为沉来。分别出迟缓又可名强也。亦曰寸口者。分以两寸统各三部。其左右六
部悉同等也。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
作疮也。
此段承上强脉。并前段言阴实。专就脾胃表里。以明脉见强为平脉。亦有时为病脉也。脉贵和
平。胃实脾强。皆为病脉。如持阳实以击阴强。则水火相搏。不相逮者。真相搏矣。然非外敌。乃
自相残伤。如以手把刃。坐而自戕其躯体。以成疮疡也。但言持实击强。不言持强击实。可推其义。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趺阳脉伏
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此段就脉辨出关格之病。却有两种。然皆由阴阳为病。无错杂之邪阻碍。故尚轻于无尿但头汗
出之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此段又就浮大脉。辨瘾疹痂癞之症。亦于寸口候表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气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则心内饥。
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此段亦辨脉论症。总不外阳虚阴实之义。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寸口脉缓而弱。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
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