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而但以龟甲、当归。走肝和阴以止痛。升麻、甘草。从脾升散以化其寒。谓直折而有刚燥之患。
不若辛平而得散解之力也。



<目录>卷十六\伤寒所属诸病

<篇名>阳毒

属性:【纲】仲景金匮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主之。
【目】朱肱曰。伤寒病。若阳气独盛。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锦
纹。或下利赤黄。脉洪数。或滑促者。此名阳毒也。宜用酸苦之药。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葶苈苦
酒汤、阳毒升麻汤、大黄散、栀子仁汤、黑奴丸。可选用之。若阳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
李 曰。伤寒三阳病深。必变为阳毒。或有失于汗下。或本阳症。误用热药。使热毒陷深。发
为狂乱。面赤眼红。身发斑黄。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名曰阳毒发斑。宜黑奴丸、三黄石膏汤、
消斑青黛饮。
楼英曰。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脉洪大有力。燥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三黄
巨胜汤。重则用大承气汤下之。外用水渍法。
吴绶曰。凡咽痛。有阴阳二毒。阳毒咽喉肿痛。乃热极也。阴毒咽喉不利。乃冷极也。阳毒脉
浮数而大。咽痛吐脓血。活
人用黑奴丸。又阳气独胜。狂躁咽痛。脉洪实滑。活人用葶苈苦酒汤。
徐彬曰。内经云。人伤于寒。皆为热病。然邪在阳经。久而炽盛。则为毒矣。故有阳毒之病。
其病乃热淫营卫。抟结于卫。上干咽喉。总是阳热。故炽于上焦。而肝脾之阴不交。面者。阳明之
气所注。故火热盛而面赤斑斑如锦纹也。咽喉虽有阴阳之分。大火所冲。玉石无分。故咽喉俱痛也。
阳经热盛。心火并之。心主血。则化而为脓。病在上焦。故唾也。阳毒病甚。虽非伤寒传经之比。
非人身经脉递运。五日经气未遍。故可治。七日则阴阳经气。已周而再行。故不可治。药用升麻鳖
甲汤。此热抟气血。不可直折。故以升麻合生甘草。升散热毒为主。而以雄黄解毒为臣。鳖甲、当
归以理其肝阴为佐。以蜀椒导其热气为使。非阳毒反起于阴经而用鳖甲也。盖治病之法。病在阳必
兼和其阴。亦即所谓病现于阳以阴法救之也。然非补也。



<目录>卷十六\仲景辨脉平脉

<篇名>辨脉篇

属性:鳌按。辨脉平脉二篇。理精词简。义达神清。与伤寒及金匮要略同一笔墨。的是仲景所撰。旧
本有韵语一段。庸浅肤鄙。乃叔和伪作。与仲景笔墨不类。前人或置之辨脉下平脉前。或将平脉倒
置辨脉前。而以韵语冠于首。或将辨脉平脉合为一篇。而以韵语终。至柏乡既知辨平二篇不可不分。
又知先辨后平之次。何得仍将韵语冠于首。不知韵语诚属叔和伪作。当直削之。毋俾滋混。而此二篇。
乃益见纯粹也。二篇注释。皆窜摘柏乡语。而以己见正之。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动数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
脉者死。
此段首揭脉有阴阳。当辨于过不及之间。
元阳为气。元阴为精。脉者。不离乎气血。亦不杂乎气血。统乎精气。而得神之名也。气血有
盛衰。精气随有盈亏。于是神亦因之各异矣。故未辨病。先辨脉。脉虽合阳气阴血而成。既成。又必
分为二。不分则不见其合也。于是脉有阴阳。所必辨也。盛而盈者。阳脉也。气血之有余也。衰而
亏者。阴脉也。气血之不足也。病气之阴阳既成。脉之阴阳必应。阴病在脏在里。得阳脉。则正气
有余。阳病在腑在表。得阴脉。则正气不足。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
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此段
就阴阳之脉。辨出阴阳之症。阳实而结。阳非有余而阴正不足。故津液耗而阴亡。阴亡而阳何所根据
乎。阴虚亦结。阳正不足而阴邪有余。故阴寒凝滞而亡阳。阳亡而阴何所主乎。此段论结。俱验大
便。似乎专论阳明。但不必专论伤寒病之阳明。凡结症皆可以阴阳辨之于脉症之间。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
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此段言人身阴阳之气。稍有过不及。
即互相交争而为病。不必定出于天地之阴阳邪气。伤人身之正气也。人身之中有部位。有界限。此
不足则虚。彼有余则实。实不就虚。则虚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