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目录>卷十五・厥阴经症

<篇名>胸胁满痛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
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目】吴绶曰。治胁下痛。加枳壳、青皮、枯梗、芍药。胁下硬。加牡蛎粉。若憎寒拘急。往
来寒热。而胸胁满者。加桂枝、白芍。俱小柴胡汤内加之。
李时珍曰。此宜小柴胡汤、抵当汤、黄芩芍药汤。
魏荔彤曰。此就邪热之微。阳气之出。易于升举而得愈者。明之也。若小便色不白。即热少厥
微。然有烦躁病在。日久郁内。无所宣泄。遂致上冲下注。且下肝脏之血。示人不可轻忽其微热也。
此条总是一串成文。
【纲】仲景曰。妇人发热恶寒。经水适来。热除。脉迟。身凉。胸满如结胸状。谵语者。刺期门。
吐下后。脉微。心下痞。胁痛。气
上冲咽。眩冒。脉动惕者。必成痿。下后。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
腹。入阴筋者。名脏结。死。
【目】王肯堂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胁之部也。宿痞在胁。则阴阳之道路不通。故邪不得
传经而直入于脏。是以死。
【纲】仲景曰。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目】吴绶曰。胸满多用吐法。实者瓜蒂散。虚者人参芦。或以香苏散送下。以手探喉中吐之。
亦可。伤寒三四日。已传少阳经。脉弦口苦。发热而胸满。小柴胡汤。胸中满闷者。加桔梗、枳壳
各二钱以利之。胸胁满而烦者。加栝蒌实三钱。黄连一钱半。活人治胸满。气痞不宽。只用桔梗、
枳壳各二钱。生姜五片。名曰枳壳汤。凡心之上。胸之分。宜枳壳。心之下。胃之分。宜枳实。盖
枳壳能泄至高之气。枳实泄至低之气。栝蒌仁能泄肺。涤胸中痰垢之要药也。故胸满而烦必加之。
一法。治痞气胸满。用小麦麸一二升。以生枳壳切半同炒令热。去枳壳。以帛包麸熨胸中。冷则易。
则气易散而愈。



<目录>卷十五・厥阴经症

<篇名>腹满痛

属性:【纲】仲景曰。下利清谷。不可发表。汗出必腹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哕而
腹满。视其前后。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下利也。
【目】成无己曰。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者。则利之以降其气。前部。
小便也。后部。大便也。或用五苓散。或用小承气汤。
张云岐曰。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交通。故为腹痛。手足之经。皆会于腹。如脉弦而腹痛。过
在厥阴肝。太阴肺。刺太溪太渊太陵。脉沉而腹痛。过在太阴脾。少阴肾。手厥阴心包。刺太溪太
陵。脉沉细而腹痛。过在太阴脾。少阴心。刺大白
神门三阴交。此刺腹痛之法也。
魏荔彤曰。二条。乃言直中厥阴之寒邪。有急行温里之法。徐可升举其阳。由厥阴而少阳。以
返于太阳之表也。下利本症也。腹满痛。阴寒内结也。身体疼痛。寒邪拘急也。此必先使阳回于少
阴。而后厥阴之侵及者可徐图之。且寒邪本自少阴发源。源头之阳水既温。则灌溉于肝木者皆春泉
矣。是温肾即以温肝也。然不攻其表。则厥阴本经之阴寒。留滞不散。于是用桂枝攻表也。首条。
下利清谷。则里寒阳微可审。不先温里回阳。遽发其汗。邪即散。阳必亡。阳愈衰。阴愈盛。腹满
犹小患也。必至厥冷不还。脉微至绝矣。岂非失于温里乎。三条。乃预防下利之因也。转气下趣。
为寒为热。俱有此症。凡伤寒症中见此。则知其为欲自利。然在阳明胃邪。则为欲下行之机。在厥
阴肝邪。则为欲下陷之候。邪欲其去。以下利而痊。正欲上升。以下利而危。必然之理也。



<目录>卷十五・厥阴经症

<篇名>少腹满急

属性:【纲】仲景曰。尺寸脉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其症少腹烦满。而囊缩。
病者手足厥逆。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胁下素有痞。连在脐
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名脏结。死。
【目】王肯堂曰。少腹。下焦所治。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冷结在膀胱。或用真武汤。
夫胸中满。心下满。皆气也。腹满者。多有燥屎也。少腹满者。有物聚也。盖身半以上。同天
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在上满者。气也。在下满者。物也。物
者。溺与血耳。邪结下焦。则津液不通。血气不行。或溺或血。留滞而腹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