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咽痛一症。亦热也。治以桔梗汤。咽痛皆属热。何独少阴
二症寒耶。其一以汗多亡阳。故用干姜、附子以复阳温经。其一以阴盛格阳。故用通脉四逆以散阴
通阳。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
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目】王肯堂曰。此宜麻黄升麻汤。
柯琴曰。此为下厥上绝。阴阳离决之候。故咽痛不利。为水谷之道绝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目】张元素曰。或云。六经皆不言咽痛。惟少阴有咽痛咽伤。何也。夫少阴咽痛。乃经络所
系。盖少阴脉循喉咙。系舌本。故有咽伤痛之患。内经曰。少阴所生病者。咽肿上气。干嗌及痛。
此经脉所系。邪气循行而致然也。
方中行曰。猪肤。本草不载。但猪属亥。宜入少阴。肤乃外皮。宜能解外。其性则凉。固能退
热。邪散而热退。烦满可除也。白蜜润燥以利咽。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胜水。利可止也。意者义
取于此乎。
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传经热耶。上下充满之症。立法以滋阴散热为义。盖少阴之邪。上冲为
咽痛。为心烦。热之性升也。为便血。为便脓。阴之性降也。又有上下充周。热邪弥漫者。如下利。
犹之阴之降也。咽痛胸满心烦。犹之热之升也。无非邪在少阴。既内耗其真。复交乱三焦使之然
也。法用猪肤。猪亥水。肾蓄也。其肤主太阳。能入肾滋阴。兼透表散邪之用。佐蜜甘寒。上炎之
焰熄。白粉淡渗。下利之路分。一剂而三善备焉。盖肾脏原无散法。散药又必用辛温。今热邪在内。
非散不可。辛温又不可。因另出此法。以甘寒之味。佐原属肾经之物。带太阳表性者。入其中以
导之出。肤乃肉外皮中之薄脂。浮而外发之性也。亦如石膏以辛凉为发散之义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少阴病。咽中痛。
半夏散及汤主之。
【目】苏颂曰。咽痛而无下利心烦胸满等症。但甘以缓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
也。其热微。故用轻剂。
魏荔彤曰。少阴之邪。惟其缘木而升。所以于其传也。必传厥阴。亦升降之理也。太阴降而
少阴。少阴升而厥阴。三阴中之升降也。比之三阳之表里亦然。盖气之行也。无论病气与正气。皆以往复
屈伸为义也。
鳌按。下条之症。比上条较重。故非甘草桔梗。甘缓辛开。轻清之物可治。必用半夏之苦。开
而兼泄。桂枝之辛。升散其热。甘草之缓。缓其炎焰。其义如此。喻氏谓半夏涤饮。桂枝散邪。犹
非的义。盖本方用桂枝半夏。并非发汗解肌之谓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目】吴绶曰。少阴脉疾。可下。脉沉。附子汤加知、柏、五味子、麦冬、花粉。若虚热。病
后烦热不解者。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花粉。凡汗吐下后。口燥咽干。此津液衰少。肾水不升。虚火
上炎也。生津益气汤。脉沉微。足冷舌燥。难治。其少阴有急下以救肾水之例。若虚人水竭火燥不
可下者。以补中益气汤。倍人参。加麦冬、五味、花粉、知、柏。以滋水也。
赵嗣真曰。活人谓脾脏有热。则津液枯少。故口燥咽干。然非独脾脏有热。脾主太阴。太阴腹
满而咽干。此可言脾热。特一症耳。余皆非也。如白虎加人参汤。口舌干燥者。表里俱热也。口苦
咽干者。少阳经热。或阳明中风也。口燥咽干。急下之。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
少阴经热也。咽干烦躁吐逆者。误汗。津液少。而欲作阳明内热者也。如上数症。岂亦脾脏有热哉。
鳌按。伤者。痛久而伤也。火灼则疮生。邪热壅于胸膈之上。故不能语言。声出于喉。咽病则
喉亦病。肺金为邪火所制。故声不出。其症较重于咽中痛。皆治之迟误也。半夏开散。鸡子清凉润。
故必治以本汤。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及汤、苦酒汤数方。皆为少阴热邪在经。上冲为咽痛而
立之法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
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成无己曰。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
三日。邪未深入之时。
便作口燥咽干者。是邪热已甚。肾水干也。急与大承气。以全肾也。正经自病。其邪深入。宜急下
之。若燥则死。肾水干燥之故也。
张元素曰。承气汤。阳明当下之症宜用。少阴亦用。何也。盖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四旁
有病。皆能传入胃。胃土燥则肾水干。以二三日则口燥咽干。是热之深。传之远也。故曰。急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