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柯琴曰。此两条脉症相同。而异者。上条外不恶寒。内不烦躁耳。发于阳者七日愈。八九日
不解。阳气重可知。脉紧无汗。发热身疼。麻黄症未解。仍与麻黄。只微除在表之风寒。而不解内
扰之阳气。发烦目瞑。可知阳络受伤。必逼血上行而衄。不得汗解。必从衄解。太阳中风汗出脉缓
者。中于鼓动之阳风。此汗不出而脉紧者。中于凛冽之阴风。风令脉浮。浮紧而沉不紧。与伤寒阴
阳俱紧之脉有别。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因致衄。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
自衄者愈。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 。不得眠。
【目】鳌按。脉紧无汗。本当发汗。以泄阳气。若不发汗。致阳气内扰。而阳络受伤。因而成衄。
则阳邪即从汗解矣。故既衄即不当用麻黄再发汗。故仲景既于他条言已服麻黄微除而仍致衄。此
又恐人衄后再汗。故特提明以见衄家不可再发汗也。若身无汗而自衄者愈。正言阳从衄泄之故。脉
急紧四句。正言既衄复汗之变。其变见于额与目者。以太阳脉起目内 上额故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目】鳌按。风伤卫分者。皮毛闭而无汗。不得以本条之无汗为伤寒也。盖以太阳脉自络脑而
还出下项。挟脊背。本条风邪。乃自风池入。不上干于脑。故不言头疼。而下行脊背。故但见项背强
KTKT 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缓。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
大青龙汤主之。
【目】张从正曰。寒有重轻。伤重。脉阴阳俱紧而身疼。伤轻。脉浮缓而身重。亦有初时脉紧
渐缓。初时身疼渐不疼者。当用活看。然脉浮紧者。身必疼。脉浮缓者。身不疼。中风伤寒皆然。
无少阴症者。仲景正因少阴亦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症。虽与大青龙症同。然彼则法当温补。不得
与麻黄。必细审其所不用。然后不失其所当用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
曰柔痉。
【目】张兼善曰。此以虚实分别刚柔也。
【纲】仲景曰。脉浮而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目】刘完素曰。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若阳明病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肤
之状。则又久虚矣。



<目录>卷六

<篇名>自汗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
故知汗出解也。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伤寒三日。脉浮而解。 然汗出也。
【目】朱肱曰。卫不和自汗。伤风自汗。亡阳自汗。
寇宗 曰。风阳邪。风中太阳。两阳相搏。而阴气衰弱。阳浮故热自发。阴弱故汗自出。
张云岐曰。欲自解。便寓不可妄治意。汗为阳气外发。汗出则阳胜。而寒邪自解矣。言未解。
便有当解意。停者。相等之谓。太阳病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既微。谓非阴阳之俱停者乎。
阴阳俱停。便是调和之脉。虽今犹未解。不可卜其必解乎。
楼全善曰。伤寒三日。脉浮而解。此伤寒之本轻者。故不必合太阳六七日病解之期而自解也。
曰然汗出。亦宁必再求其汗乎。
【纲】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太阳中风病。而发热汗出恶风。与他条同。兼患头痛。即头项强痛而专言于
头者也。风邪少盛诸阳
聚处。必多亢烈之患。正为桂枝对症之病。用之无疑矣。必指出头痛者。见无身疼体痛骨节疼痛。所以
不同于寒邪之治也。
柯琴曰。此是桂枝本症。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是麻黄症。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目】方中行曰。脉浮为伤寒。在太阳初感。风寒未定。故本条揭示中风之脉症甚细。则阳强
阴弱。与脉之阳浮阴紧而不弱者。其异如是也。阳浮之热。为自发而快捷。阴弱之汗。为自出而直
易。热为翕翕之温热。与或已发或未发迟迟之热。鼻鸣干呕。与呕逆而喘。同为阳郁。而大分缓急。
其异又如是。辨之既详。桂枝一方。不容再疑。
柯琴曰。此太阳中风之桂枝症。阳浮因风中于卫。两阳相搏。故热自发。是卫强也。阴弱因风
中于营。血脉不宁。故汗自出。是营弱也。两自字。便见风邪之迅发。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