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发之。
【目】柯琴曰。首条。麻黄汤禁也。麻黄为发汗重剂。故慎重如此。二条。发热恶寒与桂枝同。
身疼不汗与麻黄同。惟烦
躁是本症所独。故制此方。以治风热相搏耳。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烦躁之由。各有不同。有因邪在表。有因邪在里。有因火劫。有因阳虚。有
因阴盛。皆不同也。经曰。当汗不汗。其人烦躁。如本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是邪
在表也。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此有燥屎也。是邪在里也。以火熏之不得汗。
其人必躁。太阳病二日反躁。火熨其背。令大汗出。大热入胃烦躁者。是火劫也。阳微发躁。不得
与之。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及发汗若下之。病仍不去。烦躁者。是阳虚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是阴盛也。诸如此者。症之常也。非逆也。设或结胸症悉具。烦
躁者死。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
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是数者。又皆为不治之症。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目】危亦林曰。汗为心液。汗多则离中水亏无以济火。故烦。肾中水衰不能制火。故躁。
【纲】仲景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过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目】方中行曰。火熏不得汗而圊血。是阳邪下陷入阴分。故在过经不解时。夫不得汗。过经
圊血而犹不解。可知劫汗而得汗。其患速。不得汗者。其患迟。名为火邪。则但治其火。而不虑前
此之风寒矣。劫汗得汗而患速者。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一条言也。
【纲】仲景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其脉沉者。营气微
也。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凝
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
【目】戴原礼曰。烦躁。阴阳经皆有之。阳明经胃有燥屎。故烦。此当下之。太阳经已得汗而
烦者。五苓散。少阳亦或有烦。小柴胡汤。阴烦。少阴为多。由阳气传入阴经。阴得阳而烦。自利
而渴。烦不得眠者。辰砂五苓散。若不是阳气传阴。阴气犯阴经。吐利手足厥冷而烦。经云。阳虚
阴乘之。故烦。又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吴茱萸汤。甚者。四逆汤加葱白二茎。
外有虚烦一症。乃是病愈后阴阳未复。时发烦热。竹叶石膏汤。痰多睡不宁者。温胆汤。呕者。
橘皮汤。
李杲曰。治阴虚发热。烦渴引饮。肌热躁热。至夜尤甚。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此血虚发躁。
当归补血汤主之。若以白虎与之。则误矣。如轻手脉来浮大。按之即无者。乃无根蒂之脉为散脉
也。此虚极而元气将脱也。切不可发表攻热。如误治之。则死。须用大剂人参生脉散。
柯琴曰。以火误治。阴阳俱虚竭矣。烦躁者。惊狂之渐。起卧不安之象也。急用此汤以安神救
逆。
【纲】仲景曰。太阳病二日。烦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
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
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
流故也。
【目】柯琴曰。此火逆之轻者。太阳病经二日。不汗出而烦躁。本大青龙症。乃不发汗而反以
火熨。火邪入胃。胃中水竭。躁烦不止。此时必用调胃承气汤下之。庶胃气不至于绝也。
【纲】仲景曰。结胸症悉具。烦躁者亦死。
【目】魏荔彤曰。结胸症具备。而烦躁独甚。津液内枯。驱之使透表。汗即出而阳必尽。下之
虽病去。阴随脱而阳亦亡。故不下亦将死也。下则速其死而已。此条。乃跟上条脉见浮大而言。必
结胸症具。脉兼见浮大。而又烦躁。必不同
胸初结之烦躁也。且合数者。方可卜其死。不然。烦躁亦前条结胸诸症中之一也。何遽云死也。其
浮大之脉。必无根方为死征。若有根仍宜从表治。即烦躁亦未必死。既云结胸症具。则脉已变迟。
迟则难言兼浮。更难言兼大。忽而浮大。非阳邪欲透表。则正阳上越耳。
鳌按。亦字。承上条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来。故曰亦也。



<目录>卷四

<篇名>咳嗽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