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而必解。
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内伤恶风。惟恶些小贼风。外感症显在鼻。故鼻气不利。壅盛而有声。
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感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
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内伤头痛。时止时作。外感手背热。手
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东垣辨法大要如此。或有内伤而无外感。或有外感而无内伤。以
此辨之。判然矣。若夫内伤外感兼病者。则其脉症并见而难辨。尤宜细心求之。若显内症多者。则
内伤重而外感轻。宜以补养为先。若显外症多者。则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解表为急。此又东
垣未言之意也。
陈士铎曰。人病发热。必先散其邪气。俟邪气速去。然后再扶其正气。则正气不为邪气所害。
方用柴胡、荆芥、半夏、黄芩、甘草各一钱煎服。则邪散而身凉。盖四时不正之气犯人。必由皮
毛而入营卫。今用柴胡、荆芥。先散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里。半夏祛痰。使邪不得挟痰作
祟。黄芩使不得挟火作殃。甘草和中。邪既先散。而正气又不相亏。人肯先服此药。何至由皮毛以
入营卫。入脏腑。至传经深入哉。一方。柴胡、当归、山栀、甘草、陈皮各一钱。花粉、白芍各二
钱。此方凡肝气郁者。一剂即快。不必专治外感也。治内伤初起者。神效。又方。当归二钱。柴胡、
白芍、茯苓、甘草、桂枝各一钱。陈皮五分。冬月。加麻黄。此方专治伤寒初起者。神效。乘其
尚未传经。可从补正之中。兼用祛邪之品而热散之也。盖初起之邪。尚不敢与正气相敌。故一补正
气。而邪气自消。及一传经。则正气遁入脏腑不敢与邪相争。愈补而愈不能出矣。故一传经。药即
不可用补。今用桂枝以散热。或加麻黄以祛寒。寒热相攻。邪难内入。又有正气之健以助之。所以
一剂而愈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
婢一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
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目】朱肱曰。此二汤。乃治发热而微恶寒者也。
张介宾曰。邪气在表发热者。表热里不热也。温散之。邪气在里发热者。里热甚而达于外也。
宜清之。
柯琴曰。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无阳。是阳已虚。而阴不虚。无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
法旨。柴胡桂枝汤。乃是仲景佳方。若不头项强痛。便不须合桂枝矣。
微恶寒。便是寒少。烦疼只在四肢骨节间。比身疼腰痛稍轻。此外症将解而未去之时也。微呕。
是喜呕之兆。支结。是痞满之始。是在半表半里矣。外症微。故取桂枝之半。内症微。故取柴胡
之半。虽不及脉。而微弱可知。发热而烦。则热多可知。仲景制此轻剂以和解。便见无阳不可发汗。
用麻黄、石膏之误矣。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
者。真武汤主之。
【目】戴原礼曰。阴经不发热。惟少阴能发热。然少阴发热有二症。初得病。即见少阴症。发
热恶寒。头不疼。宜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下利清谷。身热躁扰。里寒外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
阴盛格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外所以无热。
阴气入阴经而下利者。乃是里寒自利。寒既在里为主。则阳气必客于外。所以反发热。要知阴症发
热。自是不同。发于阳而发热者。头必疼。发于阴而发热者。头不疼。此为验也。又有汗下后。阴
阳不相入。水火不相济。致余热未退。不可更用冷药。内外俱未可妄治。故宜小建中汤。若其人已
虚。虚能生热。宜小建中汤加当归。或四君子汤加黄 。或十全大补汤。调其荣卫。虚者。真武汤。
审是热邪未解。虽经汗下。却不畏寒。宜竹叶石膏汤。
王肯堂曰。汗后复发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阴阳不交。及下利发热者。死。脉
阴阳俱盛。热不止者。死。中风即发热者。风伤卫也。伤寒不即发热者。寒伤营也。其在少阴厥阴发热者。谓之反发热。
惟太阴无发热之候。
柯琴曰。此太阳症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者。故多亡阳而仍发热。必主以真武汤也。
鳌按。真武汤。本少阴方。阳亡则内虚寒。故必用此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重汗。而复大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
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目】朱肱曰。太阳有潮热乎。仲景大陷胸汤一症。结胸有潮热者为大结胸。属太阳也。
楼全善曰。此妄汗下而将转属阳明。犹尚未离乎太阳者也。
日晡潮热。阳明病。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