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狂起卧不安。并方寸元
阳之神飞腾散乱矣。烧针火灸。不可妄用如此。仲景所以再三告诫也。后人每遇风寒。即加针灸。
不大昧仲景之旨乎。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
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目】吴绶曰。阳脉本当浮也。今反沉。非营气微乎。沉而兼细者。非阳气少乎。其不成痉者
几希。
【纲】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目】柯琴曰。浮为风。细为湿。太阳脉本浮。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浮虚而涩。今关节烦
疼。脉反沉细者。是发汗不如法。但风气去。湿流骨节为着痹也。
【纲】仲景曰。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
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目】柯琴曰。脉大不浮。不关风矣。脉不沉细。非湿痹矣。
【纲】仲景曰。太阳中暑者。身热疼重而恶寒。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暑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
热。口开。前板齿燥。
【目】柯琴曰。身热脉微。本是暑伤于气。而疼重恶寒。实因寒水沐浴。留在皮肤而然。弦细
芤迟。不得连讲。言中暑夹寒之脉。或微弱。或弦细。或芤迟。皆是虚脉。如脉浮而紧者。曰弦。
弦而细。则为虚矣。脉弦而大。则为芤。芤固为虚。芤
而迟。更为虚矣。以此脉而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症。虽当炎夏。而虚寒可知。
【纲】仲景曰。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太阳病。
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
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
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
不汗出而自解也。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
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不汗出也。
【目】柯琴曰。首条。浮为阳盛之脉。脉浮则阳自内发矣。二条。脉微二句。承上之词。不与
阴脉微对。太阳病本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数。即是阴阳俱微。脉但浮者阳盛。阳脉微者
阳虚。但阴脉微而阳脉仍浮。阳重可知。三条。紧与数相似不同。盖有虚实之别。又必按之芤不芤。
而虚实之真伪毕定。四条。内无津液。阴阳岂能自和。必当调其阴阳。不然。脉微则为亡阳。将
转成阴症矣。五条。即伤寒三日。少阳脉小为欲愈之义也。此微与前条不同。因未曾妄治。津液未
亡。故三日自解。阴平阳秘。不须汗出。正教人不宜妄汗耳。



<目录>卷一・太阳经症\太阳经脉

<篇名>附东垣辨脉

属性:李杲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
此辨固是。犹有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症。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
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
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
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见乎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
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或三倍。内伤饮食。则
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及两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
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云。侮所不胜。寡
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
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
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若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必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
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
也。以此辨也。岂不明白易见乎。



<目录>卷一・太阳经症

<篇名>风伤卫寒伤营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