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之必死。急与五积散通解表里之寒。甚者必加姜、附。又曰。病自阳分传入三阴者。俱是脉
沉。须以指下有力无力为辨。(切脉要诀)有力者为阳为热为实。无力者为阴为虚为寒。此节庵出人之见也。然以余观之。
似阳非阳之症。不必谓其外热烦躁。微渴戴阳之类。即皆为阴症也。但见其元阳不足。而气虚于中。虽有外热。亦假热
耳。设用清凉消耗。则中气愈散。中气既败。则邪气愈强。其能生乎。



<目录>卷首・总论\阴阳

<篇名>附录楼氏节候用药

属性:楼英曰。治中风自汗。用桂枝汤。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汤。此仲景表散之法。百世不易者也。
元气暴亏。以参、 与桂枝、麻黄等药表散。此丹溪补仲景之法。亦万世不易者也。至韩祗和戒
桂枝。以中风伤寒通作一法治之者。此当时之权变。非百世之常行也。伤寒病有可汗者。仲景但统
言其可汗症。及汗脉。或云脉浮而数。或云脉浮紧。或云脉浮无汗而喘。或云脉浮为在表。今略举
数条。后人但凭其脉之大概。并不分脉浮有阴阳虚实之理。又不知有可汗不可汗之症。误投发表药。
多成阳毒之症。今举病患有汗恶风无汗恶寒分二等。及据立春以后。立秋以前。气候轻重。各立
方治之。庶学人易为开悟耳。病患二三月以前。两手脉浮数。或缓或紧。按之差软。寸关尺若力齐
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投解表药。此见里症。未见表脉也。宜候寸脉力小于关尺。即
可投解表药。大抵治伤寒。见症不见脉。未可投药。见脉不见症。虽少投药亦无害。凡治杂病。以
症为先。脉为后。治伤寒。以脉为先。症为后。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紧。名曰伤寒。若关前寸脉力小。
关后尺脉力大。不恶风。不自汗。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也。若不投药和之。必恶风自汗出。
若立春后至清明前。宜调脉汤。清明后至芒种前。葛根柴胡汤。芒种后至立秋前。人参桔梗汤。病
人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风。若寸脉力小。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此乃阴气已盛。先见
于脉。若不投药和之。必恶风自汗出。若立春后清明前。薄荷汤。清明后芒种前。防风汤。芒种后立
秋前。香芎汤。病患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寸脉短。反力小于关者。此名阴盛阳虚也。若汗出恶
风。是邪气在表。阴气有余也。素问云。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即可投消阴助阳表剂以治之。立
春后清明前。六物麻黄汤。清明后芒种前。七物柴胡汤。芒种后立秋前。发表汤。病患脉浮数。或
紧或缓。其脉上出鱼际。寸脉大于关尺者。此名阳盛阴虚也。若发热冒闷。口燥咽干者。乃
是邪气在表。阳气独有余也。可投消阳助阴药以解表。立春后清明前。人参汤。清明后芒种前。前
胡汤。芒种后立秋前。石膏汤。病患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者。此是阴阳气俱有余。可用药平
之。立春后清明前。解肌汤。清明后芒种前。芍药汤。芒种后立秋前。知母汤。仲景云。伤寒为病。脉缓者名中风。脉
紧者名伤寒。今分此二端何也。始因冬天寒毒之气中人。其内伏之阳。沉潜于骨髓之内。每至春夏发时。或因外伤寒
而引内邪。或因外伤风而引内邪。既出而为病。一也。古人云。立此二端。恐后人疑其脉紧与缓治别也。若中风伤寒脉
异。何故仲景无别法治之。此乃后人不究仲景之心也。病患始得病。一二日至五六日。尚有表邪及表症。亦可根据脉症投
药。
凡投解表及发表药。每一日可饮三服。病甚可至五服外。不可顿服药也。如症未解。次日再投。如
症仍未解。可作热粥助之。粥内加葱白亦可。如汗出。勿浓衣盖覆。恐汗多作亡阳症也。海藏云。
韩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法。言伤寒之脉。头小尾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训保命新
书。亦分尺寸。与仲景同。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俱浮而紧。俱浮而缓。紧则为伤寒无汗。缓则为伤
风自汗。又有伤寒有汗者。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参。与症不同。前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
大即为伤寒。尾小头大即为伤风。又间有脉症未显于尺寸者。故韩子述为和解因时法也。又恐后人
疑其不与前圣合。遂于本方内又立加减法数条。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当哉。
又寸口脉小。饮冷。与雾露所伤。同作中焦治。今韩李云。伤寒寸小者。勿认饮冷与雾露同伤
一体也。饮冷雾露所伤。寸口举按全无。是阴气在胃不和。阳气不能升越也。伤寒寸口小者。只于
关部下至膀胱本部见之。寸口虽小。只是举之微小。沉按之有也。若果寸口举按全无。即不可解表。
只宜温中。不可不知。夫浅学人。只云病在表可发汗。病在里可下。或云不可汗下。未尝有温中
之说。仲景伤寒例云。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阴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