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一)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药。当酒卧,以扇扇,或中恶风。久饮伤神损寿。〔嘉〕
(二)谨按∶中恶疰杵,热暖姜酒一碗,服即止。〔嘉〕
(三)又,通脉,养脾气,扶肝。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量其热性故也。
久服之,浓肠胃,化筋。初服之时,甚动气痢。与百药相宜。只服丹砂人饮之,即头痛吐热
。〔嘉〕
(四)又,服丹石人,胸背急闷热者,可以大豆一升,熬令汗出,簸去灰尘,投二升酒
中。久时顿服之,少顷即汗出瘥。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风。妇人产后诸风,亦可服之。〔嘉

(五)又,熬鸡屎如豆淋酒法作,名曰紫酒。卒不语、口偏者,服之甚效。〔嘉〕
(六)昔有人常服春酒,令人肥白矣。〔嘉〕
(七)紫酒∶治角弓风。〔证〕
(八)姜酒∶主偏风中恶。〔证〕
(九)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证〕
(十)葱豉酒∶解烦热,补虚劳。〔证〕
(十一)蜜酒∶疗风疹。〔证〕
(十二)地黄,牛膝,虎骨,仙灵脾,通草,大豆,牛蒡,枸杞等,皆可和酿作酒,在
别方。〔证〕
(十三)蒲桃子酿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取藤汁酿酒亦佳。〔证〕
(十四)狗肉汁酿酒,大补。〔证〕



<目录>卷下

<篇名>粟米

内容:陈者止痢,甚压丹石热。颗粒小者是。今人间多不识耳。其粱米粒粗大,随色别之。南
方多 田种之。极易舂,粒细,香美,少虚怯。只为灰中种之,又不锄治故也。得北田种之
,若不锄之,即草翳死。若锄之,即难舂。都由土地使然耳。但取好地,肥瘦得所由,熟犁
。又细锄,即得滑实。〔嘉〕



<目录>卷下

<篇名>秫米

内容:(一)其性平。能杀疮疥毒热。拥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北人往往有种者,代米作
酒耳。〔嘉〕
(二)又,生捣和鸡子白,敷毒肿良。〔嘉〕
(三)根∶煮作汤,洗风。〔嘉〕
(四)又,米一石,曲三升,和地黄一斤,茵陈蒿一斤,炙令黄,一依酿酒法。服之治
筋骨挛急。〔嘉〕



<目录>卷下

<篇名>麦

内容:主轻身,补中。不动疾。〔嘉〕



<目录>卷下

<篇名>粳米〈平〉

内容:(一)主益气,止烦(止)泄。其赤则粒大而香,不禁水停。其黄绿即实中。〔嘉〕
(二)又,水渍有味,益人。都大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江南贮仓人皆多
收火稻。其火稻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烧之去芒。春舂米食之,即不发病耳。〔嘉〕
(三)仓粳米∶炊作干饭食之,止痢。又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嘉・证

(四)北人炊之于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脏六腑之气。〔嘉・证〕
(五)久陈者,蒸作饭,和醋封毒肿,立瘥。〔嘉〕
(又,毒肿恶疮∶久陈者,蒸作饭,和酢封肿上,立瘥。)〔证〕
(六)又,研服之,去卒心痛。〔嘉〕
(七)白粳米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痢。〔嘉〕
(八)若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食之,令人卒心痛,即急烧仓米灰,
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不可与马肉同食之,发痼疾。〔嘉〕
(九)淮泗之间米多。京都、襄州土粳米亦香、坚实。又,诸处虽多,但充饥而已。〔
证〕
(十)性寒。拥诸经胳气,使人四肢不收,昏昏饶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心 〕



<目录>卷下

<篇名>青粱米

内容:(一)以纯苦酒一斗渍之,三日出,百蒸百曝,好裹藏之。远行一餐,十日不饥。重
餐,四百九十日不饥。〔嘉〕
(二)又方,以米一斗,赤石脂三斤,合以水渍之,令足相淹。置于暖处二三日。上青
白衣,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不饥。〔嘉〕
(三)谨按∶《灵宝五符经》中,白鲜米九蒸九曝,作辟谷粮。此文用青粱米,未见有
别出处。其米微寒,常作饭食之。涩于黄,如白米,体性相似。〔嘉〕



<目录>卷下

<篇名>白粱米

内容:(一)患胃虚并呕吐食及水者,用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心・嘉〕
(二)性微寒。除胸膈中客热,移易五脏气,续筋骨。此北人长食者是,亦堪作粉。〔心 ・嘉〕



<目录>卷下

<篇名>黍米〈寒〉

内容:(一)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