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茎赤。疗贼风大效。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瘥。又有大小二种,楚人犹谓大者为大吴风草,小者为小吴风草也。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妇人服之,绝产无子。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茺蔚,丛生,有毛,黄花,根赤黑也。

  陈藏器云:一名无心草,非草无心者。南人名吴风草,方药不用之。素问云黄帝曰:有病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卷第七

  云实

  云实 味辛、苦,温,无毒。主泄痢肠 ,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消渴。

  花

   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杀精物,下水。烧之致鬼。久服轻身通神明,益寿。一名陶隐居云:今处处有。子细如葶苈子而小黑,其实亦类莨菪。烧之致鬼,未见其法术。

  唐本注云:云实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黄黑似豆,故名天豆。丛生泽旁,高五、六尺。叶如细槐,亦如苜蓿。枝间微刺。俗谓苗为草云母。陶云似葶苈,非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细槐,花黄白。其荚如大豆,实青黄色,大若麻子。今所在平泽中有。五月、六月采实。

  图经曰:云实,生河间川谷。高五、六尺,叶如槐而狭长,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石子草。花黄白色,实若麻子大,黄黑色,俗名马豆。十月采,曝干用。今三月、四月采苗,五月、六月采实,实过时即枯落。治疟药中多用之。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粗捣,相对拌浑颗橡实,蒸一日后出用。

  卷第七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 味苦、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 乳,妇人难产。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生泰山山谷,二月、八月采。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人言是蓼子,亦不尔。叶似酸浆,子似菘子。而多入痈 方用之。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菘蓝等,花红白色,子壳似酸浆,实圆黑似菘子,如黍粟。

  今所在有之。三月收苗,五月收子,晒干。药性论云:王不留行能治风毒,通血脉。日华子云: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根、苗、花、子并通用,又名禁宫花,剪金花图经曰:王不留行,生泰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处皆有之。苗茎俱青,高七、八寸以来。

  黄色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亦有似槐叶者。四月开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松子状,又似猪蓝花。五月内采苗茎,晒干用。俗间亦谓之剪金草。河北生者,叶圆花红,与此小别。

  张仲景治金疮,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疮粉其中,大疮但服之,产妇亦服。《正元广利方》疗诸风痉,有王不留行汤最效。

  雷公云:凡采得拌浑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出,焙干用之。梅师方:治

  卷第七

  鬼督邮

  味辛、苦,平,无毒。主鬼疰、卒忤中恶,心腹邪气,百精毒,温疟疫疾,强腰脚,益膂力。一名独摇草。

  唐本注云:苗唯一茎,叶生茎端若伞(音伞),根如牛膝而细黑。所在有之。有必丛生,今人以徐长卿代之,非也。(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徐长卿、赤箭之类。亦一名为鬼督邮,但主治不同,宜审用也。又《图经》云:茎似细箭杆,高二尺以下。叶生茎端状伞。盖根横而不生须,花生叶心,黄白色。二月、八月采根,所在皆有。

  雷公云:凡采并细锉了,捣,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时,漉出用也。

  卷第七

  白花藤

  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菜、肉中毒。酒渍服之,主虚劳风热。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

  唐本注云:苗似野葛而白花。根皮浓,肉白,其骨柔于野葛。(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有细毛,蔓生,花白。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浓。味苦,用根不用苗,凌冬不凋。

  雷公云:凡使,勿用菜花藤,缘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酸涩,不堪用。其白花藤五种唐本余

  卷第七

  留军待

  味辛,温,无毒。主肢节风痛,筋脉不遂,折伤瘀血,五缓挛痛。生剑州山谷,其叶似楠木而细长。采无时。

  卷第七

  地不容

  地不容 味苦,大寒,无毒。主解蛊毒,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一名解毒子。生山西谷。采无时。

  图经曰:地不容,生戎州。味苦,大寒,无毒。蔓生,叶青,如杏叶而大,浓硬,凌冬不凋无花实。根黄白色,外皮微粗褐,累累相连,如药实而圆大。采无时。能解蛊毒,辟瘴气,治咽喉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