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病血病,二症宜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气病阳虚,昼重夜轻,自子至巳为
阳。血病阴虚,昼轻夜重,自午至亥为阴。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阳为气,为真火。
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阴为血,为真水。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经妄行。阴盛
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畏外寒,阳气虚不能卫外,故畏外寒。阴虚生内热,
阴气虚不能配血,故生内热。补阳补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用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
凉,气属阳,无形者也。气郁则发热,宜用辛凉之药以散之。和血必须辛热,血属阴,有形
者也,血积则作痛,宜用辛热之药以开之。气阳为血阴之引导,血阴乃气阳之依归。阳虚补
阳,阴虚滋阴,气病调气,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自长。气血俱病,只
调其气,气行而血自随。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
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膏粱无厌发痈疽,燥热所使。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
北地耸高,宜清热而润燥。南方卑下,可散湿以温寒。奇偶复大小缓急,七方须知。国中末
三治要察,初则发攻,中则调和,末则收补。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者,通其积滞,而下焦自然开密也。塞因塞用者,塞其下流,而上焦自然开豁也。
风能胜湿,湿能润燥,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淡能利窍,苦能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软坚。
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宜逆也。病有浅深,治有难易。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可愈。
旧存 癖,久患虚劳,万方难疗。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略举众疾之端,俾为后学
之式。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脉病机要

内容:医有王佐,法有反正。难辩必辩,难明必明,其明以理,其辩以因。治从其先,机握其
神。迟硬两见,附子兼行姜桂。实数双形,大黄必佐连芩。调胃承气,治痢下之迟滑。鹿茸
官桂,救浮数之无根。气虚血衰,别软弱之相似。有汗无汗,辩疾紧之雷同。紧似疾而硬,
其象曰寒。疾似紧而软,其象曰风。血衰、软大如绵。气虚、微弱似空。术附敛浮数无力之
劳倦,知柏救沉数有力之劳蒸。里和表病,汗之则愈。表和里病,下之则痊。沉实不愈,可
以再下。浮紧不差,可以再汗。寸紧虽闭勿下,尺迟虽热勿汗。浮沉迟而且濡,表里寒湿之
生料。上下滑而且数,内外热燥之通圣。阴盛于内者格阳,阳盛于内者格阴。厥而怔忡者水,
怔忡而厥者虚。阳明狂言,有不数之脉。少阴下利,有当通之机。便难便易,喘而不卧者燥
屎。腹痛腹胀,小便反易者血禁。欲吐不吐必泻,欲泻不泻必疼。妇人气滞,先开其血。男
子多阳,急配其阴。老人以扶阳为主,小儿以启脾为圣。难生脐筑之愁痛,不治温热之脉沉。
奇哉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运气诀要

内容:百病根源,运气为先。明经络、晓真机。浮沉迟数分寒热,子母后先法自奇。
百病生于气,生死决于运。六气、本也。五运、标也。经所以知脏腑。络所以通经气。
知经则法不乱,知络则药可使。子母者、本部之前后也。后先者、后其标而先其本也。甲运
克肾,肾虚者病之,忽脾自病,肾之子复至也,肝不能复,则肾死矣。戊运克肺,肺虚者病
之,忽心自病,肺之子复至也,肾不能复,则肺死矣。壬运克脾,脾虚者病之,忽肝自病,
脾之子复至也,肺不能复,则脾死矣。此三脏者,今伤则重,原伤则轻,寡复也,寡复则死,
死不待于会符太乙也。庚运克肝,肝虚者病之,忽肺自病,肝之子复至也,心不能复,则肝
死矣。丙运克心,心虚者病之,忽肾自病,心之子复至也,脾不能复,则心死矣。此二脏者,
今伤则轻,原伤则重,寡复也,寡复则死,死必待于会符太乙也。凡合死有不死者,何哉?
子母之救多也,或复至治其复而愈也。有病肾而非甲,病肺而非戊,病脾而非壬,病肝而非
庚,病心而非丙,病肾而非长夏,病肝而非秋冬,病脾而非春木,病肺而非夏火,病心而非
冬水,此病不关于运气,病在中也。或不在中,当查前运前气,又不相关,此一时病也,病
虽重不死,何也?机轻故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

<篇名>论升麻柴胡

内容:天地四时之令,春夏之气温而升浮,则万物发生。秋冬之气寒而降沉。则万物肃杀。人
肖天地,常欲使胃气温而升浮,而行春夏发生之令,不欲使胃气寒而降沉,而行秋冬肃杀之
令。盖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